 |
白象街。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胡倩 摄 |
 |
“滑竿”雕像。 |
重庆城有上半城与下半城之分,上半城是指解放碑、朝天门一带,往来游客无一不晓。而下半城则是烟火世界,十八梯、储奇门、解放西路,达官贵人和贩夫走卒熙熙攘攘,构成市井百态。
下半城,曾有一条“东方华尔街”,街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批外国人来到这里投资办厂,可以说是重庆当时的“CBD”,它就是白象街。
白象重光
从“东方华尔街”到传统风貌区
白象街的由来,自然离不开“白象”二字。相传白象街得名于街中的白象寺。寺中有池,池中有一汉白玉雕的大象,正好跟南岸玄坛庙的一对青石狮遥遥相望,于是便有了“青狮白象锁大江”的民间传说,既寓意锁住财富,也福佑重庆风调雨顺。
清朝末期重庆开埠后,当时的重庆海关设于白象街,这里便成为中国西部唯一的商贸口岸。英国怡和公司和太古公司以及美国大来公司、日商日清公司等相继入驻,卢作孚的民生公司、虞洽卿的三北轮船公司等国内航运龙头企业也在这里落户。白象街拥有重庆最早的有线电报局、药材公会,大量内地的药材、纺织品等在白象街交易、集散,再运往世界各地,堪称“东方华尔街”。
2021年9月,以“白象重光”为主题的重庆白象街景区启动仪式在白象池前举行,标志着以“母城”历史文化为基,以开埠遗址建筑群为载体的白象街传统风貌区正式开放。
药材公会
妙手回春的行业史
白象街旁边的储奇门,过去水陆交通便利,一直是山货、药材集中的地方。明清时期,储奇门就有了药材商人组织的药材帮,药材帮不仅沟通商情信息,而且维护商人的合法利益。
民国初年,重庆民间成立了药材十三帮,经营药材的商家有数百家。1926年,药材十三帮成立了重庆药材同业公会。公会加强了药材市场的管理,促进了重庆中药材业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重庆市场一大行业。
现在,白象街上的重庆药材同业公会旧址经修复后已经对公众开放,它仿佛正安静地叙述着重庆下半城的社会背景、商业面貌以及药材行业的发展史。
滑竿和买办
一条白象街,半部重庆史
走在白象街上,可以看到一处雕像,它记录了一种传统的交通工具——滑竿。滑竿是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供人乘坐的传统交通工具,即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担架,中间架以竹片编成的躺椅或用绳索结成的坐篼,前垂脚踏板。在许多景区,这种旧式交通工具与现代化的汽车、索道、缆车并用,是当地旅游交通的一个重要成员。
买办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帮助外国人与中国人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他们受雇于外商,并作为协助外商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
白象街东北接望龙门,西南接太平门。重庆开埠后,外国商人纷纷来重庆兴办工厂、做生意。但当时除领事官员外,官府只准其他外国人住在南岸,洋行、公司、工厂、库房之类也只准在南岸开设。因官府大都在太平门城内,为方便办事,外国人就在城里设办事处,招聘中国人当买办,白象街遂成为买办、商行的办事驻地,形成了“买办一条街”。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