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上海附近海域发现了一头巨大的鲸鱼尸体,经上海海洋大学专家鉴定,这头鲸鱼为长须鲸,是现在世界上现存第二大动物,仅次于蓝鲸。上海科技馆的一支标本制作团队就地对长须鲸的尸体进行了解剖和处理。
2021年12月9日,这头长须鲸被制成长约24米、重约3吨的骨骼标本,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亮相,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长须鲸骨骼标本。
从发现长须鲸尸体到标本展示,中间经历了4年半的时间,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鲸鱼死在海洋里会产生鲸落,如果一头鲸鱼死在海滩上,迎来的往往是可怕的“鲸爆”。鲸爆,顾名思义就是鲸鱼爆炸,会喷射出大量腐烂的血肉和有毒气体,鲸爆后的喷出物,还会污染周边环境,产生可以维持几个月的浓烈臭气。
为了防止鲸爆,首先需要寻找一些小的缺口让它漏气,然后进行分割。放完气后,它还需要经历清理、脱脂、装架、组装等一系列标本制作流程。
清理残肉和去除油脂是标本制作最重要的部分。如果用切除的方式去掉骨架上的残肉,不可避免地会对标本骨骼造成伤害,为了保证标本骨骼的完整性,标本制作团队选择了生物降解的方法。
生物降解依赖天气,气温低的时候降解需要的菌群不活跃,因此需要等到天气暖和再进行。
鲸鱼油脂丰富,去除表层油脂之后,骨架里面还会不断渗出油脂,这些油脂一是会影响标本表面的颜色,二是有味道,因此还需要反复对骨架进行脱脂。
为了更好地展示效果,制作团队以翻模形式对丢失的左侧鳍肢以及破损的左下颌骨两部分用模型替代,并用油画色对骨架部分泛黄处进行了遮盖处理。
经过3年半的长须鲸骨骼残肉清理和脱脂以及近3个月馆外装架,这件长须鲸骨骼标本于去年12月5日晚被运抵上海自然博物馆进行现场组装。据介绍,其安装最难点在于,所有结构衔接件都要配合每根骨骼而特别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