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021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在重庆举行。作为川渝两地的综合性、跨学科、开放性科技学术盛会,大会旨在促进川渝两地学术繁荣和科技创新,为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去年,川渝科协携手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创立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并在成都举办了首届大会,开启了川渝科技学术交流、双城协同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此次在重庆举办的是第二届。重庆日报记者在现场采访了解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川渝两地的专家学者互动更频繁、交流更密切、合作更深入。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钦鹏一直致力于高温天气下水稻高产优质机制的研究,以及选育耐高温的新品种。
“有数据统计,全球气候每升高1℃,粮食产量将平均下降6%。因此,我们从世界各地收集了2000多种水稻种质资源,希望能破解高温奥秘,让水稻在高温天气下也能产量高、品质好。”他说。
三四年前,钦鹏的团队就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进行了相关合作。得益于川渝创新联合基金,合作进一步加强,如今,他们的研究试验已经在重庆永川展开。
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与之相配合的、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近年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据了解,今年的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在去年评选大会优秀论文、年度川渝最具影响力学术活动、川渝一流学会的基础上,增加了川渝一流科技期刊的评选,20家川渝两地的科技期刊获奖。
“这既是对川渝两地优秀期刊的褒奖,更是对川渝两省市期刊人的鞭策。”作为获奖代表,《第三军医大学报》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冷怀明感慨说。
谈及川渝两地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发展,他表示,四川、重庆期刊数量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办刊领军人才相对缺乏,迫切需要更多的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我们从2012年开始,每年拨出专项资金支持期刊发展。我们相信,川渝的期刊将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更好的发展,助力科技创新中国的建设。”
高规格的科技学术盛宴,为川渝两地的年轻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郑玉棒是电子科技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他说,很感谢有这样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让川渝两地的科技工作者加强互动,尤其是让他这样的年轻人能够有机会与学术“大牛”对话,不断提升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更好地成长。在2021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上,他们团队的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一等奖。
“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未来我一定秉持初心,努力做出更有价值的原创性突破,为成渝地区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