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卞修武 |
“医疗大数据往往是不容易被共享的,是不容易被看到的,但又是必须要应用的。比如病理医生做的研究,要产生大数据,而这样的大数据会涉及到未来的智慧医疗。”11月20日,在2021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作了题为《病理大数据与智慧诊疗》的主旨报告。
他表示,病人到医院看病,最关心的就是病能不能治好。治好病的前提是能不能诊断清楚,而诊断的标准就是病理诊断。比如甲状腺微小癌,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绝大多数病人一旦发现了就要手术,然而绝大部分是不需要手术的。那怎么知道该不该手术呢?这就需要精准诊断,需要对超出人的智慧以外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最后才能形成精准的治疗方案。
在卞修武看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了诊断病理学的发展,疾病资源和诊疗信息奠定了医疗大数据基础,数字病理信息奠定了计算病理学基础。计算病理学的存在使病理、影像、检验、人工智能、生物信息等各学科融合,这样形成的医疗大数据,让以后病人去医院做检查,最后拿到的不单是一份检验报告,而是一个整合信息的报告,还会附上智慧诊断的信息。
“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在聚焦生命健康打造金凤实验室,我们也将参与其中,开展重大疾病精准医学创新基础理论研究、智慧诊断新技术研究和建设疾病生物样本库、病理大数据中心等,希望更多创新人才和团队能够加入。”他说。
(本组稿件由重庆日报记者张亦筑采写,图片由重庆日报记者谢智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