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故园口罩!口罩!风车本土“食文化”往事微米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秋之故园
口罩!口罩!
风车
本土“食文化”
往事
微米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土“食文化”

赵瑜

  说到吃,人人心向往之,文人雅士也不例外。大文人梁实秋先生就爱谈吃,还说“也许北平人比较起来最馋”,亏他还曾客居山城,可能当年北碚的“雅舍”里面只有白水萝卜或泡青菜,梁老先生若尝过今日的重庆美食,想必不会再对北京菜心心念念咂嘴咂舌豪书长卷。

  重庆美食中最出名的是火锅,麻辣鲜香,风味独特。这个火锅人人会做,但奇怪的是,那些底料都是一锅汤,不同的店调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看来这锅汤就像传说中的武功秘笈,神秘得紧。摆“串串香”的小老板们就深谙其道,是咸是淡,是辣是甜,大意不得。味道稍不对,就没得回头客,重庆人的嘴巴都“刁”得很呢!如果感觉“对味”,就算翻山过江,汽油钱飞起涨,也会赶来排起队吃。

  重庆的江湖菜也是非常闻名的。如果走到一地,特别是区县,看见哪个稍有情致风景的山坡上或湖水边有一个像人民公社食堂那么简陋又大气的店子,一溜儿好车停在门口,几拨人在那里就着洗脸盆洗脚盆大的菜盆,话都不说地“埋头苦干”,那这地方十有八九就是某种江湖菜的发源地。

  这些年,重庆的江湖菜就像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曾经红火一时的一些名菜消失了,另一些名菜站起来了。特别是鸡和鱼,花样众多,辣子鸡、泉水鸡、花椒鸡,太安鱼、酸菜鱼、北渡鱼。哪家的豆花可以在水上飘起,哪家的双椒肥肠糯软有弹性而不油腻,哪家的烤羊要前三天预约才能吃到,这样的美食信息在网友们的帖子中飞来飞去,在江湖里口口相传,让人垂涎三尺。

  有美食就难免谈及“食相”。“席不正不食”是老祖宗说的,古人甚至要求“共饭不泽手”,意为跟别人一块吃饭时注意手上不可有汗。但要某些重庆人在路边摊、“苍蝇馆”,大排档里面围根餐巾正襟危坐,那是千难万难。一外地朋友曾告诉我,他偶于重庆一“苍蝇馆子”进餐,席间个个是大喉咙,说话像在喊山,忽见邻座两人跳将起来,一巾帼一须眉,青筋暴跳,手舞足蹈,嘴里大叫:“四公里涨水呀,七星岗闹鬼呀……”几拳下来,须眉输了,喝一大杯,酷热难当,马上脱了背心打个“光胴胴”,一点不在乎店里女士众多。其实许多重庆人都有在大排档观拳的经历:两好汉,已经喝了不少,脸红若关羽,目眦若张飞,四肢挥舞,唾沫飞溅,大喝一声“乱荡江湖”,出手如电,雷声大作,真真气势如虹,拳法刚猛。混战过后,杯盘狼藉、垃圾遍地,甚至有人口吐污物,有人发酒疯,反正不让你坐如针毡落荒而逃他决不罢休!奇的是不少同桌人风雨不动安如山,居然还拍掌大笑,乐不可支。看来早已习惯了。有人还说,反正是江湖菜、地火锅,又不是大餐厅,用不着讲礼!难怪本土电视台常有市民投诉楼下大排档里有“夜游神”喝酒扰人清梦。

  有人说划拳闹酒的可能是上了岁数的人,时代进步了,年轻一代喜吃西餐日料,吃相优雅。但也出现一些问题,重庆美食推广中的一些短视频,里面的本土网红主播打广告时“言子”粗俗,时不时冲出一句脏话,这也是没有文化的表现。食美,语言却不尽然美,对城市形象的宣传似乎起了反作用。期待本土在发展餐饮产业的同时,多一些“食文化”,那重庆这座“美食之都”会更加流光溢彩、声名远播。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