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故园口罩!口罩!风车本土“食文化”往事微米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秋之故园
口罩!口罩!
风车
本土“食文化”
往事
微米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口罩!口罩!

汪志

  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进入佩戴者口鼻的用具,以纱布或纸等制成。佩戴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防护作用。

  而口罩的诞生,最初不是为了不让进来,而是为了不让有害物质出去。因为人们觉得自己不洁净,会污染外界,才发明了口罩。据史料记载,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古代中国人。古时候,中国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如《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了他生活在中国17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在中国古代,闺阁中的小姐常做的动作就是用手帕子掩口,在外人面前遮住自己的牙齿和表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手帕的移除和赠予,象征着去除两人之间的障壁,建立亲密关系。比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回就是“痴女儿遗帕惹相思”,丫头小红把手里的手帕子故意丢给贾芸,以作信物。而宝玉也将几块用过的旧手帕子送给黛玉做纪念。

  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自己的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中,使用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丝巾做成口罩。到了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域,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使用纱布罩具以防止细菌感染。1897年3月,德国人美得奇介绍给大家一种用纱布包口鼻以防止细菌侵入的方法。此后,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用时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后来有人用带子系在耳上,这就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口罩。

  1910年末1911年初,我国哈尔滨暴发鼠疫,时任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医生设计了一种成本低廉的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没有不适感,这种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当时每个只需二分半,伍连德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市民,并且很快被民众接受。这种口罩,被后人称为“伍氏口罩”,至今,仍有医务人员在使用这种口罩。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口罩最深切的记忆莫过于2003年“非典”期间。2013年PM2.5空气危害概念的出现,引发公众对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视,使得口罩等防护用品在雾霾天气期间甚为畅销。而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将口罩推到了风口浪尖。而口罩的发展历史,更是人类对抗疾病的历史与消解恐惧的历史。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