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永无止境 探路家蚕研究坚持打假工作49年 让假劣产品无处遁形
第12版:典赞·科普重庆 2021年度科学传播人物(团队)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永无止境 探路家蚕研究
坚持打假工作49年 让假劣产品无处遁形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庆友:
创新永无止境 探路家蚕研究

本报记者 刘壹刀

    夏庆友在撰写学术论文。(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夏庆友,1965年生,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前沿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蚕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蚕丝纤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第一贡献人),爱思唯尔2019年和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提及夏庆友,让人自然联想到他的科研项目。至今,他与蚕宝宝相伴了31年,探路家蚕基因研究,带领400位科研人员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他以产业的思维做科研,研究集约化、产业化养蚕的新路径,带领家蚕饲养向规模化的现代养殖业转型。

  “搞科研、做产业,必须不断创新,永不满足。”夏庆友说。

  破解家蚕基因“密码”

  为何要研究家蚕基因?夏庆友有三条理由:通过家蚕吐丝数量和质量等功能基因,让蚕多产丝,产高品质丝,增加蚕农收入;对家蚕近百种致死、突变基因的研究,可以为人类疾病基因的研究提供“便捷途径”;家蚕是占世界农、林业害虫70%以上的鳞翅目昆虫的生物模式代表,通过破解家蚕基因奥秘,能够找到对付害虫的生物防治办法。

  正因为如此,家蚕基因图才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一大热点。

  2003年3月,日本启动家蚕基因组测序,并宣称要开创“由日本出发的丝绸之路”。为抢在日本之前完成目标任务,项目组争分夺秒。夏庆友作为主帅,全盘负责一线测序的管理工作,有时连续四五个晚上都不能睡觉。

  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于2003年11月15日由中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完成,“新世纪的丝绸之路”再次从中国出发。

  在此基础上,夏庆友继续带领团队,分别于2008年完成了家蚕精细图、2009年完成了40个蚕类基因组高精度遗传变异图谱,2013年完成了桑树基因组的测序。

  将家蚕饲养推向现代化养殖

  家蚕只吃新鲜桑叶,所以在传统的家蚕饲养中,蚕农每天都要采摘大量的新鲜桑叶。

  为了将蚕农从日复一日的繁重采摘工作中解脱开来,2008年,夏庆友团队开始进行桑叶饲料化的研究,研发人工饲料喂养家蚕。

  通过不断试验,2018年团队为蚕宝宝调制出了包含桑叶粉、豆粕粉、玉米粉等30多种成分的人工营养餐,不仅大大降低了桑叶用量、省去了采摘桑叶的体力劳动,还通过调整营养食谱的成分比例,满足了不同品种、不同年龄段蚕宝宝对营养的需求。

  在人工饲料的基础上,2019年3月,夏庆友带领团队研发出全自动化养蚕机,从养蚕、添食、除沙、上簇收茧,全部流程实现了自动化,同时利用大数据进行智能决策,真正实现高效、低成本养蚕。

  做科普教育先行者创新者

  20年前,为支持祖国家蚕研究,夏庆友不计名利毅然归国,在完成举世瞩目的“家蚕基因组计划”的同时,他时刻以“弘扬蚕桑文化,创新科普教育”的情怀,带领团队公益科普20载。

  为此,夏庆友把“弘扬文化”写入团队16字宗旨,带领团队发挥顶级科学家团队科研优势,走到哪儿科普到哪儿,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从市内外到国内外,科普足迹遍及亚欧大陆,将前沿科学与传统文化结合,惠及数万名师生。

  夏庆友带领团队创办了“丝国传奇”科普公众号,原创科普文章400余篇,开展公益科普活动100余场,研发“创新性养蚕劳动教育课程”6册、产品多套,将前沿科技输入中小学课堂。同时,创立了重庆市劳动教育科学研究会,推动了全国劳动教育创新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