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月17日,重庆市疾控中心,漆莉正在办公。重庆日报记者 谢智强 摄 |
“您几点出的门?去了哪里、跟谁一起?是打车去的吗?车牌号是多少?”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副主任医师漆莉向江津新报告的两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提出一个接一个问题。
8月16日,漆莉向重庆日报记者讲述了她在江津对两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经历。
“流调是在救护车上进行的。”漆莉说,感染者的暴露接触情况、活动轨迹、就医情况,每个细节都要仔细询问清楚。
1个小时后,他们完成了对感染者的询问。此时,江津室外温度高达39℃,她贴身的衣衫早已湿透。此时是7月30日上午9时许,她到达江津双福的第6个小时。当天凌晨2点半,她接到任务即刻出发到现场。
“流调工作其实费时又费力。”漆莉说,在询问并收集感染者的活动轨迹后,他们还要到感染者活动过的每一个场地去逐一核实。如果发现有”对不上号“的地方,还要再次对感染者进行询问,有时候为了查清一个细节就要花费2-3小时。
可江津确诊病例的感染源头在哪?
8月3日下午,一则消息引起了他们的高度关注:澳门一家四口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女儿近期有西安旅行史。
“感染者才从西安旅行回来!”漆莉和同事们翻看了江津病例的活动轨迹,“他们确实可能存在轨迹交叉,病毒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传播的。”漆莉等人立即和相关部门一起对两例本地病例和澳门病例在西安的活动轨迹进行详细排查,很快发现3人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且有近距离的接触。
8月5日,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感染源终于被确定,漆莉才松了一口气。第二天,在做好周密的后续工作后,漆莉踏上回家的路。这时,距离漆莉离家已经8天。
“这个工作就是这样,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新的病例随时可能出现,流调的战斗随时打响。虽然辛苦,但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漆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