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月16日,市中医院急诊科,李安正在抢救室检查病人病情。重庆日报记者 崔力 摄 |
“李医生,有深昏迷病人!”护士喊的这一嗓子,让38岁的市中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李安神经瞬间绷紧,他知道一场硬仗马上打响。
此时是8月16日早上7点,天已亮,距离李安交班仅剩1小时,通常来说,是急诊相对轻松的时段。
“急诊医生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面对什么状况!”匆匆丢下这句话,李安三步并两步地冲进抢救室。这是一名70多岁的老人,因食欲下降、恶心胸闷准备到医院就诊,在来院路上,突然丧失意识,没有了自主生命体征。
李安迅速为老人查体,“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李安语速很快,初步判断老人是心源性猝死。
“立即心肺复苏!1001、1002、1003……”李安双臂向下有规律地按压。可一个循环过去了,心电监护仪上的心电波形仍未发生改变,李安边按压边紧急下达医嘱:“马上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
突然,心电监护仪屏幕上出现了波形的改变,“病人发生室颤,立即除颤,150焦。”
“双向波150焦,充电已完成,所有人离开,准备除颤。”病人随着除颤出现一次抽搐,但心电监护仪屏幕上仍显示室颤波,第一次除颤失败。
“再来一次除颤,200焦!”病人再一次随着除颤电极板抽搐。此时,心电监护仪上出现了窦性心律,显示141次/分,心电图波形也恢复了正常。可病人血氧饱和度只有60%,没有自主呼吸。“准备气管插管!”只见李安将老人头后仰,从老人口腔右侧滑入喉镜,置入气管导管,插管成功。在迅即连接呼吸气囊后,心电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已上升到80%。
抢救持续了20多分钟,虽然空调开得很足,穿着白大褂的李安后背却湿了,脸上还挂着汗珠,一脸疲惫。
急诊科不过100多平方米,可在这个小小的区域内“随便走走”,走上1万步是日常。每个值班的夜晚,他都能刷到同一时段朋友圈步数的第一名。
“我们每时每刻面临的都是生死,每当我们把病人抢救回来的时候,觉得什么都值了。”当日早上8点多,李安走出急诊科,轮休一天后,他将继续“战斗”。
(本版稿件由重庆日报记者李珩、见习记者张凌漪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