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铜梁新增一网红“清凉”打卡地开拓创新  续写“春天的故事”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
第12版:科技服务·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铜梁新增一网红“清凉”打卡地
开拓创新 续写“春天的故事”
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开荒牛》:
开拓创新 续写“春天的故事”

七七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春天的故事》曾红遍大江南北,歌词里有一个对于当今中国仍有重要意义的地方——深圳。

  1983年,雕塑家潘鹤以开拓进取的“深圳精神”为题,创作了城市雕塑作品《开荒牛》,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深圳:改革开放的桥头堡

  深圳的前身是广东省惠阳地区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经国务院批复,宝安县撤县建市更名为深圳。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挂牌成立,随后深圳人民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从设立之初的3万多人口到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到2019年的2.7万亿元,以世界惊叹的“深圳速度”创造了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元素:特区建设需要“开荒牛”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前,负责筹办经济特区建设的领导邀请潘鹤为深圳创作一座雕塑,希望可以表达出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一次偶然的机会,潘鹤在一处建筑工地看到推土机正在作业,认为这辆推土机就像一头不辞辛苦、兢兢业业工作的牛一样,而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从“无”到“有”,正是需要这种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因此,潘鹤便用牛作为题材,为深圳创作了《开荒牛》。

  雕塑《开荒牛》既有北方黄牛的力量感,又融合了牦牛的造型,甚至还拥有机械化硬边的“铁牛”的线条,这种“兼收并蓄”的造型特点,暗合了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蕴含的“包容”的精神气质。从侧面看,整件作品呈斜三角形,这种构图形式不但可强化向前的力量感,也令牛与树根的拉拽角力显得更加雄壮有劲。潘鹤采用象征手法,将特区拓荒者的形象转化为一头四蹄奋劲的牛,虽为塑牛,却意在抒写一种奋斗精神。  

  造型:拔掉树根 解放思想

  从整体造型来看,雕塑《开荒牛》为一头老黄牛奋力向前,努力拉起树根。对于其中的树根形象,潘鹤先生曾经解释道:“树根不是树根,而是落后的意识,如不拔了这些根就难以发展。”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正是需要像“开荒牛”那样埋头苦干,奋力向前,破除保守观念,解放思想。

  美术评论家陈履生说道:“对于城市雕塑而言,其创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这件作品(《开荒牛》)在特定环境中孕育而生、放置于特定的地区,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表达方式。”雕塑《开荒牛》重达4吨,高2米、长5.6米,每当人们伫立在它面前,仿佛看到千千万万“深圳人”在汗水淋漓中挥洒激情,建设美好深圳。《开荒牛》,已然成为深圳的精神象征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表达。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正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更大的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