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芯片制造人才紧缺人社部将出台五方面举措职场新人要警惕 涉及助学贷款的新骗术
第08版:科技创新·人才
上一版 下一版  
高质量芯片制造人才紧缺
人社部将出台五方面举措
职场新人要警惕 涉及助学贷款的新骗术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质量芯片制造人才紧缺

肖隆平 刘梓萱

  近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发布的《关于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的公告》显示,核心技术人员(副总裁)吴金刚近日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相关职务并办理完成离职手续。消息一出,“中芯国际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冲上微博热搜。这其实折射了我国芯片人才短缺的现状。那么,芯片行业的人才到底稀缺到什么程度?哪些领域的人才更为紧缺?

  集成电路人才供给总量不足

  芯片设计工程师紫玉最近将自己的简历隐藏了起来,他所从事的是A类芯片的设计工作,但很多猎头并不一定清楚:他其实很难去做B类芯片的设计工作。“因为这需要换赛道,而每次猎头来电,我都需要解释”。

  人力资源上市公司科锐国际工业领域的业务总监王磊介绍,他们前一段时间联系了类似的候选人。其中,一位候选人的简历其实只放到招聘网站上一天的时间,就有二十几个猎头给他打电话,问他是不是想看看新的工作机会。

  一方面是猎头帮忙抢有离职意向的在职员工,另一方面,一些大学应届生也被“抢订”。一位在企业工作了14年的高校教授董安告诉笔者,他的几位硕士生和博士生,还没有毕业就被几家公司预订了。

  激烈的“抢人大战”背后是芯片行业缺人。

  华南师范大学工学部执行部长、半导体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京波表示,如果只算集成电路一类人才,缺口可能就有二三十万。如果算上通信领域的光子芯片,这个领域的人才缺口在10万以上。此外,还有当下很火的功率芯片,这个领域的人才缺口也至少10万以上。如果把所有的领域都加起来,我们国家芯片的人才缺口可能有60万左右。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芯片专业人才仍将有25万左右缺口。从当前产业发展态势来看,集成电路人才在供给总量上仍显不足,且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

  芯片制造人才缺口最大

  “每个环节都缺,从芯片设计,到芯片的流片(芯片制造的一个主要工艺),制造业环节可能最缺”,李京波介绍,我国的封装能力已经在全球领先了,技术含量也相对低一些,这个环节的人才缺口则不那么严重。

  董安认为,我国芯片行业主要缺乏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特别是工艺工程师和设备工程师。目前制约芯片产业的最大瓶颈是芯片制造。芯片制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步都需要做到极致,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流程就失败了。

  “这就需要大量有经验、有责任心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投入到这个产业”,董安表示,这方面的人才目前比较缺乏,国内各公司只好相互挖人才。这其实一方面增加了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这些工程师在一个地方踏踏实实地发挥作用。

  “现在很多芯片相关专业应届生还没等到毕业,就已经被芯片企业预订好。江浙一些二线城市(如无锡)芯片公司的设计岗,给硕士应届生开出的年薪超过30万元,而且一次性的补贴还会给十几万元。”王磊介绍,从具体岗位来说,芯片设计工程师、EDA研发工程师、数字验证工程师,还有晶圆封装工程师,这些岗位的人才基本上是企业需求最旺盛的。

  解决人才短缺需多方发力

  专家表示,芯片人才短缺问题并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办法,只有逐渐补缺口。

  “提高待遇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芯片人才短缺现状,因为现在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考虑得最多的是将来的工作市场与待遇。”董安说道。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不管芯片行业的待遇是高是低,现在每年新进入的本硕博人才还是太少。因此,需要布局和建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新战略和与时俱进的方案,为行业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除此之外,科研经费也是限制高校培养芯片人才的因素。多位专家建议,政府需要在芯片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尤其是资金支持。

  “在芯片这种高科技产业,一家企业要想发展起来,就必须有能力而且有机制把一些生手培养成熟手。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出熟练的产业人才也是企业应该做好的分内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甜春认为。

  多位专家建议,要让国内高校与芯片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还需要顶层设计。比如联合培养,扩大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的比例,减少对学术论文的要求,让更多高校引进具有产业从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同时,为了解决芯片行业的人才流失率较高的问题,企业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福利体系与薪酬待遇,并且给予“芯”人才更加完善的职业发展、技能发展空间,提升芯片行业在与其他行业竞争中的优势是制胜关键,从而改变社会刻板印象里半导体行业是吃苦行业的形象。

  (本文紫玉、董安均为化名)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