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从教师队伍一脚跨进科协,像拆盲盒一样,全新的工作内容给我带来极大的兴奋劲儿。任职期间,接过第一个任务就是负责撰写本区基层“三长”(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农技站站长)典型材料并上报市科协。汉语专业出身的我,却难在了“写什么”这第一步,就在我焦躁不安时,书记的话回荡在我耳旁:“刚接触科协的工作,或许会有些不适应,跟着大家认真学就是。”这句话,让我平静了下来。没多久,分管领导抱来一摞相关资料放在我面前,鼓励我边学边做,多看多想。于是我立刻调整状态,学文件,明确从哪些方面展开写;学案例,汲取别人妙笔生花的智慧;做采访,实地感受优秀“三长”的日常状态;细编辑,争取讲好他们的先进事迹。经过几番打磨,算是“上路”了,三个月的时间,我把区里6位“三长”的典型材料成功推送到市科协的宣传平台上并得到市科协负责该项工作的同志的肯定。
科普知识的“活喇叭”
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是科协的核心工作,科协系统的每个成员都得是科普知识的“活喇叭”。眼看就要出去搞科普宣传了,却对科普知识知之甚少,这还了得?单位老党员宽慰我说:“你就先跟着我们,看我们怎么宣传的就行。”就这样,随着单位里的前辈到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一套套科普知识展示设备摆在操场上,引来一群群孩子驻足观看,他们好奇地观察、触摸、提问,发出一阵阵惊叹声。有的孩子问得非常有深度和高度,前辈弯着腰为他们一一讲解,50多岁的人,一直坚持整个活动都保持这样的姿势,活动结束后,都直不起腰来了。这场活动下来,让我对当前所从事的工作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紧接着,我们支部组织大家收看的一部红色电影《金刚川》也给我非常大的触动,身为一名党员,我更应奋斗在科普工作前线。那一句“战场杀敌,职责所在”直抵我的灵魂深处,激励着我发扬“三牛”(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守好职责,努力用科学知识“喂饱”自己,实现科普工作的实质意义和最大价值。
一根“纽带”一座“桥梁”
科协,就是一根“纽带”一座“桥梁”,为科技工作者搭建学习、发展、创造平台,要联系好科技工作者和融合各种科创资源。
还记得2020年11月,我与同事一起负责举办第三届渝东南农技协转型升级暨乡村振兴研讨会,这是一场加强农技协交流、促进农技协发展的盛事。一时之间,成为了一个活动的组织者,这让我难以适应。在会前筹备、接待方面频频出现了问题,让我产生了些许懈怠情绪。回想之前在“主题党日读书活动”自学经典原著中,翻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生的一句话,“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面对眼前的困境,这句话鼓舞了我。我仔细应对烦琐细节,尽量做到周全,经过反复调整,最终顺利召开了这场会议。
愿做一颗“螺丝钉”
转眼间来到科协已大半年了,我就这样过关斩将不断闯业务关、闯思想关,在工作上也做出了一些小小的成绩。在“我的初心使命”讲故事活动中,回顾我申请入党时的心情,我自豪地说,因深受革命者、身边老党员感染,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想继续保持先进性,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活动,既是一种分享,也是一种警醒。通过一次次学习,我得到成长,我对自己的工作默默地倾注了更多的主动性。今年5月,我们开展了“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为了让更多群体了解相关知识,我穿着醒目的马甲,引导更多的过往人群听取我们宣传员的解说、领取相关资料回家做宣传;为了让相关专业知识通俗易懂,我自行总结提炼,编成简单易记的顺口溜分享给群众;为了使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宣传教育作用,我一遍又一遍地向前来领资料的人员强调它的重要性,一定要记在心里并且转告家人朋友。
做好科普工作,造福一方,身为一名党员,我愿做一颗“螺丝钉”,合力把我们科协创建成动力强劲的火车头,引领群众登上科学的航船,推动我们的家乡向“创新型示范区”进军。
(作者单位:武隆区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