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集成光学器件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建设智慧博物馆 让文物“活”起来
第03版: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上一版 下一版  
研究集成光学器件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建设智慧博物馆 让文物“活”起来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程武彦:
建设智慧博物馆 让文物“活”起来

重庆日报见习记者 张凌漪

    程武彦介绍博物馆情况。(受访者供图)

  7月2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一处展台前,一位外地游客戴着MR眼镜,站在《增广重庆地舆全图》面前,立即就能穿越时空,置身于晚清时期的重庆街道之中,不仅可以一览100多年前以渝中半岛为中心的重庆城市布局,轻触手柄,还能穿梭于古朴的街道,流连于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

  “《增广重庆地舆全图》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但普通观众很难读懂,现在有了MR技术,观众就能通过互动,直观理解背后的故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说。

  这只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设智慧博物馆的一个例子。2013年,程武彦担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他着力于推动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推动三峡文物更好地保存、展示、研究和传播,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焕发新的活力。

  “博物馆应该是有生命的,会思考、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开放、共享、互动。”程武彦介绍。

  这正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初衷。走进三峡博物馆,一面约10余平方米的高清“互动展示魔墙”,用图片、文字、视频、3D数据等多维度展示了馆内具有代表性的珍贵馆藏文物详细信息。站在“魔墙”前,参观者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了解文物的详细信息,轻触按钮,还能为喜欢的文物点赞。

  此外,下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AR智能导览App,利用AR导览功能,观众就能获取动态导航路线、实景方位引导和目标定位;通过VR技术,观众可“乘船”行驶在如诗如画的长江江面,观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造过程,化身潜水员近距离观赏水下题刻奇景,与长江珍稀鱼类“嬉戏”。游览完毕,观众还可通过公众号中的“虚拟展览”,随时随地线上游览博物馆,欣赏珍贵文物。

  “我们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一条‘时间隧道’,让历史与未来跨时空对话,力求通过精准、智能、多源、互动的模式,重塑观众参观和认知体系。”程武彦说。

  在利用智慧化手段保护馆藏文物方面,三峡博物馆建立了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从外到内实时动态感知文物保存环境,精准监测文物状态。同时,还建立了数据实验室,通过监测曲线、高阶统计表、柱状图、K线图、箱线图、温湿度联合分布图等多种图表以及多维度、高灵活的分析系统,探究文物预防性保护数据特点,帮助做出科学决策。

  2019年,鉴于在智慧博物馆建设、可移动文物科技保护及修复、长江白鹤梁古水文题刻深水原址保护与展示工程等方面的成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全国三家博物馆之一,入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对整个博物馆的感知网络进行全面规划,利用多模融合定位系统和智能感知调控系统实现对博物馆感知的全覆盖,让博物馆中的人、物、数据实现实时互联。”程武彦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