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集成光学器件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建设智慧博物馆 让文物“活”起来
第03版: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上一版 下一版  
研究集成光学器件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建设智慧博物馆 让文物“活”起来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勇:
研究集成光学器件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重庆科技报记者 刘代荣

    华勇在厂房内展示制作的集成光学芯片——铌酸锂晶圆。(受访者供图)

  “铌酸锂Y波导集成光学器件目前已批量应用于惯性导航及精确制导的光纤陀螺。该器件的技术及其可靠性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近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事业部主任华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铌酸锂Y波导集成光学器件用于惯性导航,是一种自主式导航系统,不易受外界干扰,可全天侯工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军工领域及民用领域。”华勇介绍。

  事实上,早在1997年,华勇就开始从事集成光学器的研究。此后,随着自己在专业领域不断成长,他逐渐承担起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2011年,我和团队一起研制相位调制器,应用于国家智能电网的光纤电流传感器,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工程化和小批量应用,填补了该技术在国内的空白。该器件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华勇说。

  此后,华勇主持研制的小型Y波导器件成为国内首个实用化小型Y波导器件,满足了超小型光纤陀螺的应用需求。该技术先后运用于CZ-6运载火箭、国家863项目鲲鹏1B/01探测火箭、全球首颗碳卫星等高科技领域,获得业界高度认可。

  “集成光学器件的研制,技术门槛高,其设计和工艺均是高复杂度、高难度,而当时国内专业核心人才稀缺,技术攻关难度很大。”华勇回忆说,自己作为铌酸锂集成光学器件的学术带头人,经过多年的努力,负责规划建设了国内首条完整的铌酸锂集成光学器件研制生产线。在近5年时间里,这条生产线创造了超过4亿元的直接产值,其相关产品还出口到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以色列等国家。

  华勇透露,近年来,他们先后攻克了DC-40GHz铌酸锂高速强度调制器和相位调制器的技术难题,目前正在攻关研究40-65GHz高速调制器。这款高速调制器针对微波光子技术、高端测试仪器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将重点解决芯片的低损耗光波导和高频电极设计、低损耗微波电极工艺制作技术、高频封装和测试技术等。“这项研究将提升设备仪器的国产化率,填补国内40-65GHz高速调制器的空白。”华勇介绍说。

  长期从事集成光学核心技术研究的华勇,至今已获几十项发明专利。作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电集团科技领军人才,他带领团队解决了一系列铌酸锂集成光学器件关键问题,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我国铌酸锂集成光学器件产业的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