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相信有不少人在吃药时,看着花花绿绿的各色药品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药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颜色呢?是单纯为了好看还是另有作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揭晓其中的缘由吧。
药物原本的颜色
其实,大部分药品的颜色都是药物的原色,如黄连素片,因为它的有效成分就是黄色,以至于把加入药片中的淀粉也染成了黄色;而中成药则一般为棕黄色,这是中草药浓缩、提取后的基本原色。
上色的作用
作为特别提醒
现在的临床药品制剂基本已经取消使用人工添加色素来染色,但少数需要特别提醒的药物依然会添加人工色素。如非那根止咳糖浆、含碘喉片等,它们的颜色被染成淡红色,目的是着重提醒患者不可随意服用或过量服用;而外用消毒的氯化高汞片因剧毒而被染成深红色,目的是提醒患者不得内服。
提高儿童服药依从性
药品颜色种类繁多,更多体现在包衣片和胶囊药物上,这些药物的颜色没有特定的含义或统一规定,一般仅仅代表药物厂家的商业行为。比如,对于某些儿童药物,厂家会做出一些比较吸引人的暖色调,比如浅黄、橘黄、淡绿、玫瑰红等,甚至在药片上做出小动物的图案,使其更加接近糖果的感觉,这样更有助于减少儿童服药的畏惧感,增加药物对儿童的吸引力,提高儿童用药的依从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花花绿绿的药片虽然漂亮,但是也要注意必须放到儿童够不到的地方,防止儿童将其当成糖果而误服。
保证药物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会混淆
对于那些需要在一天内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不同的颜色有助于患者区分不同药品,能让他们的用药错误率降低,避免漏服或误服。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他们通常会更清楚地记起药物的外观(颜色、形状),而不是名称。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色素或多或少有遮光的作用,某些对光不稳定的药物可以通过使用深色包衣,或在胶囊壳中加入着色剂和遮光剂来防止光线透过,使内容物中的成分稳定,对提高光敏感活性成分的稳定性有益,同时也能起到防止药片变质的作用。
避免药物粘连
片剂外层的彩色包衣不光只有上色这一个作用,还可以防止药物因干燥而吸湿变质或裂开,使药物表面光滑,避免掉粉、粘连等。
有助判断药物是否过期
根据药品颜色的改变,有助于判断药物是否过期。比如,鲜艳颜色变淡或变色,有可能是在提示药物已经变质,此时应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或药师。
此外,如果本身是白色的药品,例如维生素C,当它的颜色变黄,也应当怀疑其已经失去药效,不宜再吃;而某些药物如果本身是透明的,即便颜色没有明显改变,但变得不再透明,也不宜再吃。
不同颜色于患者的心理
有研究发现,红色、黄色和橙色的药物会产生更强烈的刺激性效果,而蓝色和绿色会产生更强烈的镇静倾向。
面对不同颜色的药物,很多病人会先入为主地认为红色和黑色的药物药效强烈,白色的药物药效会较弱。
在服用颜色不同的相同药物时,14%的人会觉得粉红色药物比红色的甜一些,而黄色的会比较咸一些。11%的人认为白色或蓝色药片味道会苦一些,而10%的人觉得橘色药物味道比较酸。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