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带队创制出甜糯玉米自交系新品种
第04版: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上一版 下一版  
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带队创制出甜糯玉米自交系新品种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柯剑鸿:
带队创制出甜糯玉米自交系新品种

重庆科技报记者 沈静

    柯剑鸿在查看玉米长势。受访者供图

  5月17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试验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武陵山研究院院长柯剑鸿,正在给半米高的玉米施肥,并查看玉米长势。

  柯剑鸿是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专家,重庆市优秀科技特派员。他长期致力于特色甜糯玉米、中药材、马铃薯及特色资源植物研究,重点开展资源收集评价、新材料创制、遗传育种、栽培技术、品质、功能成分(分析)合成途经及形成机理等研究。

  时光回溯到1999年,柯剑鸿刚参加工作便投身玉米育种研究。柯剑鸿介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展玉米育种研究,经过几十年发展,玉米基础材料从最初只有几百份,到后来几千份,再到现在已有上万份;研发的玉米品种发展到如今的31个,涵盖了白糯玉米、彩糯玉米、甜玉米、甜糯玉米、彩甜糯玉米、黑糯玉米、黑甜糯玉米、白甜糯玉米等多类型品种。

  “别看现在甜糯玉米很普遍,到处都能买得到,当时这个品种的创制颇不容易。”柯剑鸿介绍,上世纪70年代,全国只有少数单位在研究甜糯玉米品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也在其中。创制新品种需要开展甜糯玉米种质遗传改良,通过采用高效杂交回交育种技术,聚合普通玉米和西南地方糯玉米的优异基因,创制出适合西南特殊生态区种植的甜糯玉米自交系。

  “上世纪90年代,甜糯玉米创制成功,走向市场。”柯剑鸿回忆说,新品种创制过程并不容易。收集资源材料是育种的“第一关”。当时资源材料匮乏,选育品种比较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收集资源材料:国外引进、野外收集和农家收购。而当时的条件,主要依靠野外收集,这是个十分劳累的工作。

  “随着杂交品种种植范围越来越广,想找到一些地道的‘土’品种,只能到更偏远的地方去。”柯剑鸿告诉记者,比如今年3月初,他就先后前往云南西双版纳、玉溪、普洱等深山,收集资源材料。“虽然路程艰辛,但收获还不错,我收集到了5份地方资源材料。”

  截至目前,柯剑鸿带领团队在玉米研究领域实现了36项新品种、新技术成果在全国21个省市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500万公顷,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他先后主持主研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选育新品种、自交系51个,发表论文40多篇,著作3部。获省部奖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国家专利3项。

  “未来,我和团队将紧跟玉米学科前沿,重点研究如何深化甜糯玉米鲜食品种选育与加工。”柯剑鸿说,他和团队将着力开展“优质营养甜糯玉米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创新研究,通过诱变育种、分子育种、单倍体育种等现代育种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优质、高产、营养、更多类型的甜糯玉米品种,推进社会民生改善,助力乡村振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