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带队创制出甜糯玉米自交系新品种
第04版: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上一版 下一版  
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带队创制出甜糯玉米自交系新品种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宏:
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重庆日报记者 匡丽娜

    马宏(中)和学生们在一起。巴蜀小学供图

  她深耕基础教育一线,坚持教育是“做”的哲学,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

  她创新育人方式,主持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成果,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实现了在此奖项上中西部教育“零”的突破。

  她带领团队,创造性地实施“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项目,向周边200余所学校逾10万人次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她,便是首届“重庆市杰出英才奖”获得者,巴蜀小学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马宏。6月8日,记者走进巴蜀小学,了解她和巴蜀小学的故事。

  坚持教育是“做”的哲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心灵对话的过程,办教育不仅需要投入精力和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投入情感。”马宏称,教育是“做”的哲学,所谓“做”,首先是情感的倾注。

  “‘做’还需要理性精神和科学方法。”马宏提出“与学生的脉搏一起律动,过有境界的教育生活”的教育观。在她看来,与每一个孩子一起律动,站在儿童立场上不断反思教育,推进教育改进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在多年教育实践工作的基础上,马宏带领团队建构了由“以学生为本,三类课程,三重生活,三种要素”所构成的律动课程体系,把“做”的哲学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手脑并用,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聚焦“育人”使命,形成“学科+”创新成果

  2018年,马宏牵头主持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实现了大中小幼学校在此奖项上中西部教育的“零”的突破。

  具体来讲,该校采用“学科+”为显著特征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模式,以全链条“学科内融合”为基础,通过学科与不同关键要素的深度链接和融合——“学科+学科”“学科+生活”,以及技术赋能、评价协同、管理护航等,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化落实到每一门学科的每一节常态课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就写入了巴蜀小学的课改主张。

  巴蜀小学还积极推广“学科+”成果在川渝落地生根,学校与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市锦江区龙王庙正街小学、成都师范附属小学、西昌市第二小学等学校牵手,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贡献教育力量。

  创新交流模式,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加快学校自身发展步伐的同时,巴蜀小学也积极为促进重庆乃至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马宏带领团队,创造性地实施“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项目,足迹踏遍重庆30多个县区、200多所学校,让10万余人次师生享受到巴蜀小学的优质教育;带领团队多措并举帮扶四川凉山州(西昌市、盐源县)以及深度贫困地区彭水三义乡中心校等,带动全国以及重庆市各区县成员校共同发展。

  2020新冠疫情期间,马宏与团队攻关研发、上线巴蜀公开课,并面向社会公益开放,全国31个省市及7个海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学生、家庭广泛参与。近三个月时间内,课程资源访问量高达350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集团化办学平台,深化学校文化标准、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等研究,带动更多学校回归常识,回到常态,走内涵发展之路,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尽教育人应尽之责,为应有之为。”马宏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