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这是《雷锋日记》中的一段话,今天读来,仍然使人深省。
在重庆轨道集团里,黄德勇首席大师工作室“名声在外”。黄德勇从“门外汉”到“大师”,把单轨技术从当初100%的依赖进口,转化为如今95%以上的国产率,使重庆具备自主设计、研发单轨控制系统的能力,更使重庆跨座式单轨技术逐渐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在技术改革创新上,工作室团队实现了产学研的完美结合,近年来累计开展技改及创新成果36项,攻克技术难题9项,达成成果转化14项,申报专利7项,完成编著2册、论文21篇、标准及教材25册,经核算累计为集团节省资金5000多万元。
经过十余载的发展,重庆轨道集团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张杰,带领重庆轨道交通实现从“国外专家认为”到“我国专家说”。张杰谈道:“重庆已形成投融资、设计咨询、建设管理、运维管理、工程施工、车辆和系统设备供应及人才培训等完整的单轨交通产业链条,建成了全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产业基地,与日立、庞巴迪并列,位居全球单轨交通车辆制造企业三甲,重庆造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应乘着‘一带一路’的春风,争取国家政策积极支持,破解国产单轨海外竞争困局,统筹国内轨道交通资源,推进国产单轨产业健康发展。”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匠人,张杰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敬业精神、忘我的担当进取,打磨匠心,秉承恒心,生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重庆“轨道螺丝钉”迸发出“闯”与“拼”的劲头,实现了PC轨道梁、道岔及车辆的本土化生产,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制和生产体系。攻克了PC轨道梁模具研制、道岔机电控制及车辆转向架国产化三大技术难题,完成了多项研发并实现整车自主开发与产业化,系统掌握了车体、转向架和电牵三大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为我国跨式单轨运输设备行业的培育和发展,以及内外跨式单轨运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不忘初心,为了山城有坦途;牢记使命,勇做轨道螺丝钉。29年管理探索,21年建设运营,重庆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重庆轨道集团坚持“建设服务运营,运营促进经营,经营反哺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恒心服务社会、忠心服务企业、热心服务乘客、诚心服务伙伴、耐心服务同事”的服务方针,努力构建重庆全域“一张网、多模式、全覆盖”的轨道交通体系。
一颗颗“螺丝钉”的匠人心,一代代轨道人的“坦途梦”,建设着重庆轨道交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单位: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