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韭零后”基民人群洞察报告》显示,2020年新增移动互联网“基民”用户6000万,“90后”占比近50%。“90后”“00后”年轻人成为“新基民”的主力,深刻影响着基金市场,也呈现出一种新的“投基”模式。
面对新兴的“投基”模式,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1863名在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2.66%受访者表示支持大学开设理财课程,2.47%表示反对,另有14.87%表示开不开都可以。
大学生开启理财新尝试
购买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四川某高校的周红汝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人给了周红汝一笔钱,专门用于投资,“在家人的带领下,我买了两只股票,加上运气加持,得到了非常可观的收入,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市场强大的力量。”
调查发现,19.27%受访大学生曾有过购买股票、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的经历,51.32%受访者表示有过购买理财产品的想法,但目前还没有行动。此外,29.41%受访者表示并未产生过购买想法。调查结果显示,82.5%受访者理财的资金来源是生活费结余,38.86%为父母资助,兼职、实习获取的收入,奖学金、助学金等学业奖励也是大学生理财资金的主要来源(30.06%)。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爱君分析,目前有许多大学生加入理财大军,一方面是因为金融服务模式进行了线上服务创新,服务人群覆盖面广、接受服务的便利性强、金融产品创新普惠化,这让当代大学生有了认识和接受金融服务的机会。
最看重理财产品稳健性
据调查,尽管理财市场日益多元化,大学生接触理财产品的渠道也愈发丰富,但是大学生学习理财知识的渠道却有待健全。调查结果显示,58.62%受访大学生通过媒体平台进行自学,47.72%受访大学生通过课堂、相关讲座进行学习,39.35%受访大学生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进行学习。另有11.65%受访者表示并没有正规途径进行学习,用“道听途说”来形容自己接触到的理财知识。
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两年多理财经验的管思衡算是一个“老基民”。刚上大学时生活费不太够用,他萌生了通过理财“开源”的想法。自学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老师香帅的金融学课程后,他向父母提出,预支1年的生活费用于理财,1年内不再开口要生活费。
把网课上学到的如何挑选股票、基金,怎样读懂图表和数据应用到“实战”的前两个月,他很快小赚了一笔,“大概10%左右”。正高兴着,他就和全球股民、基民一起遭遇了“大阴线亏损”,1万元亏损了2000元左右。他把所有资金都拿出来重新配置,一半储蓄,另一半购买基金,每只基金只投入1000元到2000元。大三他又让家人预支了生活费,整个2020年,他的本金获得的收益达到75%。
需金融机制和监管保驾护航
有关调查显示,75.15%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培养自己的投资理财意识、方法十分重要;66.67%表示大学生应以学习建立理财意识为主,并适当加以实践;59.21%表示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普及基本的理财知识;24.28%表示大学生在还未有独立经济能力时,尽可能不接触理财产品;18.89%表示应当对大学生理财予以技术和政策保护,避免大学生过度理财。另有7.94%受访者认为大学生不应该参与任何形式的理财投资。
周红汝对大学生学习理财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在她看来,学习理财的过程中,可以慢慢了解怎样用钱会更有意义,建立起健康的金钱观。“不要盲目跟风,量力而行,多学习”,是周红汝给理财新手的建议。
管思衡买了一本《千年金融史》,看过历史中的狂风巨浪后,他更理性地看待市场规律,也能让自己用平常心看待各种变化。“新手还可以去证券类App开设一个新手账号,不用真的投入本金,但可以练习如何理财,给以后积累经验。”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在的金融现象大都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如果遇到身边人因理财导致情绪波动,管思衡总会用金融课上听到过的一句话来宽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