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27日,重庆科技馆,“榫卯的魅力”展览现场,市民正在认真观察模型建筑的榫卯结构。重庆日报记者 谢智强 摄 |
本报讯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你知道什么是榫卯吗?想了解古代建筑“墙倒屋不塌”的秘密吗?除了木材以外,榫卯还能用在铁、石头等材料上吗?日前,由中国科技馆、重庆市科协主办,重庆科技馆承办的“榫卯的魅力”展在重庆科技馆开展,30余件(套)关于榫卯的展品,让观众可以领略这项人类古代重大发明的奇妙魅力。
据介绍,榫卯是木构件上采用的凹凸连接方式。凸的部分叫榫,凹的部分叫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连为一体,使独立、松散的构件结合成具有各种荷载能力的结构体。
此次展览以榫卯为中心,共设有“七千年前的发明”“古代建筑的智慧”“中式家具的灵魂”“形形色色的榫卯”“现代榫卯的演变”五个主题展区,展出了独乐寺观音阁、佛光寺大殿等古建筑榫卯结构代表模型,并通过互动模型、微缩模型、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展示榫卯工艺在古代建筑、家具、造船、造桥等不同领域的应用。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间,经历多次地震考验,仍能巍然直立,证明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建筑的结构构件之间特殊的榫卯连接方式。”现场讲解员说,由于榫接的节点不可能完全密实,加上木材本身也有一定的弹性,使得建筑的各节点都有一定的伸缩余地。每一个榫接点就象一个弹簧,能消除掉一部分地震波的能量,使整个木构架的破坏程度被减轻。“在强烈的地震中,尽管木构架会发生大幅度的摇晃,并有一定变形,但只要木构架不折榫、不拔榫,就会‘晃而不散,摇而不倒’。”
据悉,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受榫卯工艺的魅力,展览还特别设置了“木工工坊”动手区域,将科普教育与互动体验相结合,观众可以参与组装鲁班锁、拼插积木、搭建“达·芬奇”桥等趣味科普活动。此外,还设有多处互动区域,观众可以动手拼接、组装榫卯结构,在实践中感受古人的精巧构思。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4日,感兴趣的市民前往科技馆A区一楼临时展厅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