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这位朋友的家会是那个样子。”
“哪个样子?”
“就是,除了必需品什么杂物也没有的样子。”
谈话间,我眼前浮现出家居画报上的房间,北欧的、日本的,色调单一,家具简省,阳光充足。最重要的是,没有人。这样的屋子真清爽啊,拍照尤其好看。
而生活中这样的家真的好吗?当你需要一个靠垫却只能让脖子硌着难受的时候,一定会觉得:这地方什么都好,唯独不是给人住的。
家,该是什么样子呢?
从食品超市的货架,到家居超市的货架,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被人们制造出来的需要像一个永远列不完的清单,格外冗杂、烦琐。所以才会有人说,生活原本不需要那么多东西,于是又出现了所谓的极简主义、断舍离。
这让我想起杨德昌导演《麻将》一片中:“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只要你用很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么就对了。”
那些制造“需要”的商人们正是如此。他们利用了人们的迷茫,不断地给人输入“你可能很需要这件东西”的思想。需要或不需要,难道不是只有人们自己才知道吗?旁人又从何界定评判呢?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有或没有,而是要或不要。若是连自己都不清楚,别人怎样说便怎样信,家里堆满不必要的东西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阵子我正忙于搬家和置办新家,反思一时间来得迅猛。在这段时间里,有废寝忘食、用力过猛的时候,也有慢条斯理、一再拖延的时候。而日复一日的日程下来,忽然意识到不论将居室打扮成什么样子,如何调整格局,或改变家具的材质、颜色、位置,而我日常起居的习惯并没有改变。装扮停当了,生活还是生活。人们若要问候你时,会问“今天过得如何”,而不是“家产几何”。自己关心自己,也该如此。
那么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当我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脑袋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不是一个或数个房间的空与满、房子安置在何处,而是何处为家。我们因什么而称其为家?那些因为房子不属于自己而刻意不把“回家”称之为“回家”的人,便是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也不认为有着这样的思路能创造出怎样一个“家”来。
说起来,我也是常搬家的,掰着手指数,加上即将到来的这次,也足足是第十次了。这还不算在亲戚长辈处寄住的。或许在旁人眼里,这样算不得搬“家”。然而在我的字典里,家,无关于几个人,是爱与熟稔,是不惮于失望,更是不惮于寄望的一份自在、踏实。日子久了,便觉得人不过是活个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