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位即将升入初二的学生来说,初二是个重要转折点,各科的难度会比初一有明显提升,如果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在初二阶段出现学习成绩下滑现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初二现象”。面对“初二现象”,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什么是“初二现象”
初中学生正值身心变化较大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初二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一方面,此阶段学生没有初一时对中学生活的新奇与陌生,也暂时没有初三所面临的毕业升学压力,表面上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学习时期;另一方面,初二又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阶段,是初中生思维和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往往有一些异于其他阶段的行为表现,在教育学界被称为“初二现象”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针对全国六省一市的2万余个初中生家庭调查显示,多数初二家长无论在亲子关系上还是教育方式上,都未能采取适宜的方式来应对子女变化。
每个老师和家长都会碰到“初二现象”。对此,曾有一位校长做过一次调查,让本校学生给自己写信。结果收到1000多封信,内容包罗万象,等于是完成一次初中生心理调查。
其中,最烦恼的不是学业压力较大的初三学生,而是初二学生。在教育圈有种说法叫“初二现象”。所以初二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对学生都要特别关心。
“初二现象”如何判断
请父母先问自己:你和孩子关系疏远了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与小学相比,家长感觉亲子关系“变化不大”的比例在初二阶段明显下降。
步入初二后,有些学生开始反驳、顶撞老师、家长,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对着干;有学生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对抗情绪,甚至有闹事等行为,自然影响到青春期的亲子关系。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渐渐将同学、朋友作为倾诉心事的首选对象。据调查,初中生向父亲或母亲倾诉心事的比例均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学交流心事的比例在48.07%以上。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显著。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给予有的放矢的关心,想了解孩子,有一个不错的办法是了解孩子喜欢的音乐、书籍、电影等。
家长可与孩子多沟通交朋友
做一个有品位的家长,希望孩子尽量与品行和学习都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交朋友,多向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学习。做一个善于沟通的家长,默契配合,无事不成。常和班主任或授课老师就孩子教育问题进行电话或信息交流,互相沟通,共同应对问题。做一个积极而不消极的家长,相信每个孩子的未来都会是光明的。不说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话,不纠缠孩子犯过的错。做一个懂辩证法的家长,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搞好学习的第一因素是自己。
做一个细心、不马虎的家长,看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接送时要求孩子带回作业本并认真看一看,让孩子养成习惯,平时学习要抓紧,不能大意。做一个有认识高度的家长,承认差距,不求统一。文化课的差距不等于能力的差距,不等于综合素质的差距,更不等于未来事业的差距。
不苛求孩子,关键看孩子是否尽力。看孩子的成绩,更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看孩子的品行与修养。不扼杀孩子的灵性,不忽视孩子的个性,不泯灭孩子的信心,做一个能与孩子交朋友的家长,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各种竞赛,让孩子一点一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