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有“眼睛”,可识别乘客是否佩戴口罩;车窗放动画,能提醒乘客下一站信息……“首都智慧地铁”近日在北京地铁6号线亮相。列车车厢内一扇透明的窗户突然变身显示屏:完整的北京地铁路线图、立体的站台地图、到站信息等一一出现。列车车门上方的停靠站表也被显示屏取代,和“车窗屏”交相辉映,科技感“爆棚”。
能识别车厢内乘客是否戴口罩
首都智慧地铁列车有黄色和灰色两种配色,车厢内有很多高清“眼睛”,通过感知摄像头将视频传输到后台的“天枢系统”进行整合分析、边缘计算,可以识别乘客是否佩戴口罩、是否招手呼救或者晕倒等。
“北京地铁公司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初步构建了智慧客服、智能运行、智能维护、智能管理等场景的新架构,目标就是打造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地铁。”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李宇杰说,6号线目前上线试运行的智慧地铁列车是其中一项工程。
车窗屏提高搭乘便捷度、保障乘车安全
李宇杰介绍,这一风靡网络的“车窗屏”全名为首都智慧地铁科研项目成果——智能列车乘客服务系统(T-IPSS:Train-Intelligent Passenger Service System,以下简称智能系统),由北京地铁公司联合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发。目前正在北京地铁6号线进行试验。据了解,智能列车乘客服务系统是面向最优出行体验的全新一代地铁乘客服务系统。该系统采用大量新技术,与传统系统相比,具有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等显著优势,代表乘客服务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2019年起,为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北京地铁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了整体规划,初步构建了一个包括智能客服、智能运行、智能维护和智能管理四大应用场景的智慧地铁运营新模式,不断打造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智慧运营新模式。“而‘魔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未来北京地铁公司还要进行智慧车站等的工程建设。”李宇杰表示。
不少第一次乘坐北京地铁6号线的乘客难免对站内、车内情况不熟悉。李宇杰表示,路线信息,车站设施,特别是洗手间位置、电梯位置、车站出口、周边商业设施等常见问题将会被“魔窗”一一解答。
近期由于疫情原因,北京地铁推出超常超强运行图,6号线在工作日高峰列车采取大中小多交路套跑、大站快车等运行方式。下一步,“魔窗”还将支持特殊运营信息的提示。
此外,智慧列车还可以实时采集车内满载率、温度、湿度、空气等信息,与其他列车运行数据一并上传运营监控云平台,为舒适度改善、运营管理提供数字化依据。平台还支持扩展“千里眼”“顺风耳”“智能运维”功能,列车区间运行过程中,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主动感知(TIDS),只要前方出现构成危险的障碍物、人员,系统自动报警、提示降速;列车回库后,连接库内Wi-Fi上传运维数据,为设备维护、故障预测提供有力支撑。
“魔窗”只是开始
在未来,智慧地铁究竟长啥样?李宇杰强调,数字化、信息化是其中的关键词。
大量的数据会在各个层面展示出来,按照需求推送给不同需求的人,如乘客、地铁站工作人员、地铁运营管理者等,实现按需获取数据。未来的智慧地铁会形成以列车和车站两个计算的核心点,完成大量前端数据的采集。而这“爆红”的智慧列车只是其中一部分,北京地铁公司计划在未来的3至5年内构建出智能客服、智能运行、智能维护、智能管理四大应用场景的功能。“让通勤的乘客舒适乘车,减少排队的时间;帮助新旅客及时获取有用的出行信息。”这是李宇杰描绘的北京地铁新前景。
车厢内充分利用新媒介方式,力求为乘客提供更丰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车门上方、通道上方新增4K高清屏幕,乘客可以在车厢的不同位置获取下一站、前方车站洗手间、扶梯、换乘路线、出口位置分布、前后车厢的拥挤度。除此之外,列车车窗“摇身一变”,成为一面55英寸的“魔镜”,列车起步后,分别播放列车当前位置、线网图以及前方车站三维示意图。站台上新贴了不同车厢空调“冷热分区”的地贴,吸引了不少乘客围观。据北京地铁公司介绍,夏季早晚高峰时段列车客室空调目标设定温度为24℃,全风量运行,平峰时段目标设定温度为26℃。但在实际运营中,受所站位置等因素影响,乘客对车厢温度有不同感受。此次调整后,前四节车厢为强冷区域,后四节车厢为弱冷区域,乘客可按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