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重庆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厅正式签订《进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简称《框架协议》)。据悉,双方将聚焦增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从七个方面展开合作,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争取国家支持方面,双方将联合争取国家部委牵头编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规划,联合争取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在成渝地区先行先试,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科学中心等落地成渝地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研究院所在成渝地区落户或建立分支机构。
在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双方将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建立川渝地区高新区联盟、大学科技园联盟、科技创新基地联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和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围绕双城经济圈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一批国家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县(市)。
在推进成渝地区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方面,双方将设立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项目,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作机制,统筹科技资金支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领域,超前规划布局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前沿技术研究并取得突破。
在推动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双方将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联合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材料、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在区域统筹布局、高效配置;打造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共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联盟,推动两地科技成果双向转移。
在深化成渝地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方面,双方将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动成渝地区加强与重点国别、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促进“一带一路”西部科技创新合作。
在共同推进毗邻地区创新发展方面,双方将推动渝东北与川东北地区、成渝中部地区、渝西川南地区一体化创新发展,支持毗邻地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
在持续优化成渝地区科技创新环境方面,双方将探索建立科技政策异地共享机制,消除两地政策差,促进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推动川渝出台协同科技人才招引政策,加强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探索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互认、能出能进的科技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川渝科技创新合作由来已久。2007年,重庆市科委(现重庆市科技局)与四川省科技厅签署了《川渝科技合作协议书》,以实现科技资源的相互开放和共享为重点推动两省市科技领域全面合作,为成渝经济发展提供产业科技支撑;2018年,重庆市科委(现重庆市科技局)与四川省科技厅又签署《推动科技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从促进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共同谋划和推进跨区域重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等七个方面推进科技协同创新。此次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大背景下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成渝地区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在全国科技创新大局中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