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雕在给参加北碚区无线电测试比赛的学生讲解如何使用竞赛计时器打卡。 |
从教三十多年的胡雕最欣赏的一句话: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对教师崇高职业的评价,不仅成了胡雕励志的座右铭,也成了他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正是胡雕的这份坚守与执着,无论是在小学任自然、科学课教师,还是在进修学院从事教研工作,始终不忘初心,把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好奇:点燃科技梦
“强烈的好奇心,点燃我的科技教育梦。”胡雕对记者说。
从小胡雕就是一个科技迷。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是班上的活跃分子,其他同志不愿意做的事,他都主动去干,尤其是动手动脑的小实验。家里面的小电器比如手电筒、收音机之类,也被他摆弄得“四分五裂”。
后来,胡雕考上了师范学院,更是喜欢科技方面的知识。他告诉记者,一次到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无线电》杂志,里面有篇文章介绍如何给干电池充电,延长干电池的使用寿命,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按照文章的介绍学会了制作电池充电。
那时的胡雕酷爱看小说,晚上10点学校就熄灯了。怎样多看一会小说,只有打着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但家里条件不容许他买更多电池,当看到《无线电》杂志给干电池充电的文章后如获至宝。于是把电路图及相关安装零件抄下来,周末花了一天的时间到渝中区小什字买了相关电子元件,开始制作充电器。第一个电子作品成功了,当同寝室的同学都用上了充电器给干电池充电时,胡雕心中的自豪感不言而喻,从此点燃了科技制作的火种。
“岁月如梭,一晃30年过去了,无线电杂志和电子报堆满了我的书房。”胡雕说。在以后的教学中,他也常常用这件事去鼓励同学们自己动手,培养难得的好奇心。
事业:当好辅导员
“我热爱教育事业,特别热爱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动力。”胡雕说。
1988年,胡雕从师范学院毕业,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他说:“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工作,我主动申请教自然课,也就是现在的科学课,同时兼任全校的科技教师。”科技教学,就是要当好辅导员,让学生一起动手、一起参与科技制作。
从1988年7月开始,他先后在北碚区双凤桥小学校上自然课、电教课,北碚区天生桥小学校和梨园小学校担任科学课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直到2004年调到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胡雕的任教都没有离开过科学课。
胡雕向记者介绍,29年前辅导学生制作的“直线车模”参加市级比赛竞赛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他辅导学生用131双轴电机和5号干电池,制作了动力车模,在宽1.5米、长20米的水泥地面赛道进行比赛,以速度最快获胜。胡雕带领的学生团队一举夺得了一等奖。
同时,在科学教育实践中,从2009年开始,胡雕坚持每年主持专利文书撰写培训,到2012年北碚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发明作品突破1000件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数百件作品授权。
奉献:成就志愿者
2009年,重庆“我为科协年会献礼,展现重庆风采”活动如期举行,这是重庆青少年一年一度的科技模型大赛显身手的时候。胡雕作为志愿者被邀请担任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的副总裁判长。
“如何把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办好、办出特色,作为大赛裁判要与组委会一起,共同设计好大赛主题、比赛具体内容、赛事规则等。”胡雕告诉记者。为此,那年的整个暑期,胡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大赛选题上。
一天,胡雕偶然从电视播放的重庆风采中的一个镜头受到了启发,灵感涌上心头。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是重庆最大的跨径拱桥,以此作为大赛模型主题,很快得到了组委会认可。用什么材料,让学生在规定的3小时之内完成,成了一个难题。胡雕绘制了无数张工程图,跑遍了重庆所有的模型店寻找制作材料。最后,选择了木条做桥面,小塑料条做三跨钢桁系杆拱,经过4天努力,一座6500∶1的朝天门大桥模型出炉了。
近年来,胡雕先后参与了电子制作、STEAM、机器人编程等一系列的培训,组织开展无线电测向比赛、电子制作比赛、模型比赛、机器人比赛、编程比赛、机器人创意设计、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不仅提高了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增强了青少年对电子技术的热爱,丰富了学生学习机器人编程的资源。
科技教育是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有效措施,胡雕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科普志愿者,用心上好每一堂课,用情做好每一次科学辅导,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带领青少年动脑动手做实验、制作科技模型、参加比赛,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做出了贡献。
人物名片
胡雕,中共党员,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科技教研员,北碚区科学技术协会兼职副主席,北碚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先后荣获北碚区十佳科技教师、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2019年重庆市最美科普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