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AI助力 人类或能听懂动物的“喜怒哀乐”港科大用人工智能预测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科学家开发光速级地震监测模型
第07版:科技创新·项目
上一版 下一版  
磁共振
AI助力 人类或能听懂动物的“喜怒哀乐”
港科大用人工智能预测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科学家开发光速级地震监测模型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5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热词、新词知多少

磁共振

冉启胜 许多 谢欢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以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这一物理现象为基础进行的多参数成像。这里所提到的“核”并不是核辐射,而是人体内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只有具有磁性的原子核才能与静磁场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核磁共振,如1H、14N、13C、19F、23Na、31P等。

  人体在进入核磁共振扫描仪检查过程中不是直接获得MR图像,而是要通过静磁场对磁性核(1H)进行磁化、射频场激发、梯度场选层定位、相位编码、频率编码等过程后,才会得到一个原始数据空间,常被称为K空间。将K空间数据进行傅里叶时域转换就得到了我们常见的磁共振断层图像,将K空间数据进行傅里叶频域转换就得到我们常用的磁共振波谱(MRS)图像。通过上述过程我们了解到,采集一幅磁共振图像,需要经过多个步骤;而人体某个部位进行磁共振检查时,需要进行多层且多次重复采集,才能得到一个序列的全部图像;并且患者进行一次磁共振检查至少需要完成3个序列数据采集,因此完成一次完整的磁共振,所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

  磁共振成像检查是目前应用于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其具有无创性、无辐射损伤、多参数成像、影像信息丰富等优点,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鉴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软组织病变,磁共振有着极高的分辨率。现在随着压缩感知技术的全面应用、序列的优化和降噪技术的升级,检查时间和噪声这两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相信随着硬件科技和软件科技的发展,还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