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 扁壶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 扁壶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4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系列报道

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 扁壶

    漆木虎头枕。

    墓室门板绘画。

    扁壶。本版图片由新华社发(资料图)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这当然是一种情绪化的信念。但就连2000年后的现代人,也能感受到这信念有多么强烈。

  战国时期,秦与楚之间上演过怎样的“爱恨情仇”,在湖北省云梦县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或能略窥一二。

  云梦、云梦泽 与云梦县

  云梦泽,并不是单指某一个湖,而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由于泥沙沉积等原因范围逐渐缩小,导致广袤的古代湖泊群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

  需要注意的是,云梦与云梦泽并不是一回事。“云梦”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并非专指云梦泽,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的泛称。《国策·楚策》记载:“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声若雷霆。”描述的是楚王在云梦的游猎生活。可见,云梦是广阔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泽。

  在考古学界,云梦常常被视为秦统一南方的战略要冲。

  不过,无论是云梦还是云梦泽,如今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有出土过著名文物“云梦秦简”的地方,也就是湖北省孝感市的云梦县,还以地名印证着曾经的秦楚辉煌。而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的位置,正是处于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城关镇,距离龙岗墓地约1000米、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

  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

  2020年9月,为配合云梦县市政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云梦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进行了发掘。

  根据工程施工需要,发掘分A、B、C三区进行。2020年度发掘A、B两区墓葬196座,均为战国晚期秦拔郢之后的小型墓葬,性质应为楚人及楚遗民的平民墓葬。2021年发掘C区墓葬108座,从墓葬规模、棺椁结构、随葬品组合、殉牲习俗来看,可确定均为中小型秦文化墓葬,墓主应与公元前278年秦军占领安陆后的秦人及其后裔有关,年代跨度为战国晚期至汉初。

  到2021年11月,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已发掘了300余座战国至汉初的墓葬,其中C区出土随葬品共计1000多件/套,漆木器达400多件/套,以耳杯为大宗,以人物扁壶、双口扁壶、虎头枕、凤形勺、日月纹奁、马纹盂、耳杯盒等为特色。有意思的是,在这些葬具中秦式葬具和楚式葬具共存。

  墓室门板与扁壶绘画

  对考古工作来说,随葬品中有葬具很正常,但葬具绘画和漆木器却不多见。尤其葬具绘画上的树叶纹图案具有典型的秦文化风格,但仙鹤等图案则明显受到楚文化影响。这就为研究秦人的生活状况、葬俗葬仪、艺术造型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对探索中国墓葬壁画的形成也有重要意义,足以载入中国美术史。

  其中,作为墓室门板的两块木板保存完好,其上绘有四幅人物故事,人物形象生动,彩绘精美。而出土的秦代漆扁壶更是精美无比。作为一种形制上较有特点的便携式酒、水器,扁壶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般被认为是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目前以两湖地区出土扁壶数量较多,且以木胎为主。

  战国秦汉时期由于战乱纷繁,人口流动大,葬具反映出的文化面貌也较为复杂。秦人伐楚,攻占两湖以后的大量墓葬里开始出现秦、楚文化因素兼具的现象。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中大批的漆器和漆扁壶也反映出这一点。从形制与图案上看,这些扁壶应该是秦文化在入侵的过程中吸取了楚文化的元素发展而来。

  古文字中的秦楚文化

  当然,更令考古人员欣喜的,并非物品,而是文字。准确地说,是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出土的一枚写着长文的木觚。

  觚是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看上去有点像被刮削成多面的棱柱形棒状木条。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出土的这枚木觚,年代为战国晚期,正反两面各有七行,每行约50字,全文约700字,字体是典型的秦隶。该觚不仅在同类出土文物中属于年代最早、文字最长,而且内容是传世文献未载的“策文”,涉及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代史等诸多领域。

  其中,记载有一位名叫“筡”的谋士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之辞,“纵横”色彩浓郁,体例和文风与《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近似。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一幅诸侯国与秦争斗、斡旋的历史画面,且同时涉及了春秋战国之际魏、越、吴之间的战争关系。文中所载的“魏越宿胥之野之战”等事件为历史首见,为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实提供了新材料。因此,该觚也被称为“中华第一长文木觚”。

  秦楚融合与中华文明

  云梦是秦人统一南方的重要据点,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两次南巡都曾来到这里。而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则与云梦县东郊的楚王城遗址及其周围的睡虎地、龙岗、江郭、大坟头等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出土文物与文字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

  考古专家认为,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的新发现,无疑用科学实证材料丰富和活化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包括楚人和秦人的丧葬文化、动植物资源与利用、卫生与疾病状况、食物与饮食结构,以及陶器、铜器、漆木器、玉器、玻璃器、纺织品等制作技术,秦楚文化交流、人群交融等。

  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秦人与楚人从坚守自身文化传统到相互吸纳,再到统一于汉文化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为研究中华文明在战国秦汉时期从多元一体到大一统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典型个案。

  (本报综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