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 薄刃斧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 薄刃斧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3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系列报道

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 薄刃斧

    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现场。

    地层中发现的薄刃斧。本版图片由新华社发(资料图)

  编者按

  3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揭晓了“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共有6个田野考古发掘项目入选。

  其中包括四川省稻城县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河南省南阳市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商代遗址、江西省樟树市国字山战国墓葬、湖北省云梦县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甘肃省武威市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从旧石器时代到唐代,时间跨度长达13万年。

  从本期开始,本报探索版以“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系列报道”为题,陆续揭晓这些考古新发现都发现了些什么。从这些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人们或会找出考古发现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探索有哪些意义。

  稻城的皮洛遗址

  “考古队员们在出动皮洛当天就发现了少量石核石片,第二天发现了第一件非常典型的手斧,接着,第二件、第三件……”

  “到了第四天,非常震撼的场景出现了。”

  “大家都有点陷入疯魔状态,感觉腰一直是弯起来的,一个刚站起来,一个又弯下去。”    上述的话语,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人在央视节目中讲述的。话语中提到的“皮洛”,就是四川省稻城县皮洛遗址。皮洛遗址也是在川西高原发现的一处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上世纪2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在川西高原采集到两件手斧文物。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借助川藏铁路文物调查之机,进入甘孜州展开文物调查,其中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希望能在更大范围内采集到手斧等旧石器遗存,明确早期人类登上青藏高原的历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古人员在理塘、稻城、康定、道孚以及炉霍等5个县域新发现了24处旧石器地点。在此背景下,考古人员持续开展工作,在川西高原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点多达60余处,其中一处就包括了2019年5月在位于稻城县县城附近两公里处的七家村、平洛村发现的皮洛遗址。

  地表上裸露着手斧

  准确地说,皮洛遗址平均海拔超过3750米,为金沙江二级支流傍河的三级阶地。这里海拔高、气候冷,起伏的山体上岩石裸露,只有低矮的野草在艰难求生。然而在考古人员眼里,这里却是发育充分的阶地,黄土堆积可能已有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历史。

  当考古人员爬上阶地,惊喜果然出现。那些裸露在地表以及阶地前缘和冲沟两侧的土壤剥蚀区域的“石头”尽管部分风化严重,但依然能清晰看出其中有许多古人类经打制过的石器。这些石器包括了石核、石片、工具等,总量达到了200余件。更让考古人员兴奋的是,他们甚至在地表就发现了大量手斧。

  专家考证后认为,这些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东亚发现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阶段的文化遗存,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

  阿舍利石器之美

  阿舍利石器文化是旧石器文化中的一个阶段,距今170万年至20万年间,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亚洲东部包含阿舍利文化技术遗存的遗址,则星星点点分布在印巴次大陆和中国广西百色、广东郁南、湖南洞庭、湖北郧县与丹江口、陕西汉中与洛南、山西丁村等地区。阿舍利文化的鲜明代表就是左右对称的石器,其组合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大型石刀等。

  典型的阿舍利手斧很“先进”,一端较尖较薄,另一端略宽略厚,这是史前时代第一种两面打制、加工精细的标准化重型工具,它代表了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境界。左右对称的手斧还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具有挖掘、切割等多种用途。而皮洛遗址发现的手斧,其中不少都是两面(侧)经过了对称均衡加工及薄化处理的薄刃斧。

  直立人的重型工具

  作为古人类在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境界的代表,手斧在学术界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表明当时直立人双手已非常灵巧,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在东亚地区,手斧在近年来陆续有所发现,但数量不多。而皮洛遗址的手斧数量却罕见的相当庞大。考古人员很快对这一区域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调查,他们发现这处整体南北约两公里、东西500米、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几乎展示了“砾石石器-手斧组合-石片石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

  经过数月的工作,皮洛遗址地层中共出土石器7000余件,加上地表采集的部分,总数量已超过万件。发掘过程中,还成功揭露出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以来连续的地层剖面。根据测年,即使是最上面的地层,至少也距今13万年以上。

  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

  这些不同时期的地层,均有石器出土。例如,4层以下发现了石核、砍砸器、重型刮削器等砾石石器组合,3层发现了手斧、薄刃斧等阿舍利工业石器等。2层的石制品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石英质的小石片石器,另一种则是小型两面器。

  其中,在气候冷期发现的遗存,说明早期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的活动频率和活动强度非常高,这就突破了以往认为早期人类只有在暖期即气候比较好的阶段才能登上高原的认识。此外,根据不同区域遗物的分布情况,也说明更远更高处的零星石器,可能与临时性活动有关。这些石器主要是小石片石器,说明年代越晚,人类活动能力越强,活动范围也更大更高。

  同时,在不同文化层的平面上还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的活动面,比如人工用火和加工石器的迹象等。

  有关莫维斯线的争论

  有关专家认为,皮洛遗址的发现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那便是彻底解决了中外考古学界有关“莫维斯线”的长期争论。

  上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人类学家哈拉姆·莫维斯提出:旧大陆旧石器时代早期,存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域。这两个文化区域之间的界线,大致经过印度半岛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这一划分后被称为“莫维斯线”。按照莫维斯的划分,位于该线以东的中国等地区是以制造简单的砍砸器为主的“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缺少较为精细的石器及相关技术。

  这种按地域划出的古文化先进与落后之分,曾引来东亚大多数学者的反驳和争论。近年来,我国一些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皮洛遗址出土的手斧与薄刃斧等东亚地区典型的,制作精美的,技术成熟与组合完备的阿舍利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理论造成了冲击。(本报综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