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妇”字的变迁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揭示“妇”字的变迁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3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甲骨文开始
揭示“妇”字的变迁

    甲骨文“妇”。

  妇,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本义是已婚女子,特指妻子,又泛指女性。古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时可以从其文字形状分析出来。此字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由“女”和“帚”构成,表示女子拿着扫帚打扫卫生。从词源角度来讲,“妇”字由来已久。

  甲骨文中的“妇”字

  古文字形状是非常形象的。

  比如甲骨文中的“男”字,由“田”和“力”两部分组成。其中,“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力”的初文(文字学上指同一个字的初期)写法为“耜”,两字的上古音很接近。而“耜”是一种尖锐的铲土工具,因此,“男”字的形状表示男性本职工作是在田里铲土。

  而在早期甲骨文中,“妇”直接被写成“帚”,这里的“帚”,就是指笤帚。也有的“妇”字在“帚”的旁边加了个“女”字。有点像繁体字的“婦”,只不过左右顺序是相反的。甲骨文中的“帚”在左,“女”在右,写为“帚女”。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帚”的字形像一把笤帚。而甲骨文中“女”字的形状,则像一个侧面叉手跪坐的人。因此甲骨文中的“妇”(“帚女”)就是女性握着一把笤帚,仿佛正跪坐着打扫屋子。《说文解字》中也提到:“婦,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由此可见,甲骨文中“妇”字的形状,表示承担打扫劳动是女性的主要工作。

  为何“妇”被写作“帚”

  为什么在初期甲骨文中,“帚”字被直接当成“婦”字来用,在语言学上一直是个谜。

  一般来说,一个字形被用来代表两个不同的字,多半是因为发音相同,也就是常说的通假字。但从传统的上古音研究成果来看,“婦”和“帚”的发音并不相同。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甲骨文时代,一个字形或可以代表两个不同但意义相近的字。

  比如在甲骨文中,“夕”和“月”曾经共用一个字形,是因为夜晚和月亮的意思有关联。那么,“帚”被用来当“妇”字用,很可能正是因为在当时的人心中,妇女的本职工作和打扫一类的事务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到了后来,先民们在“帚”旁加了个“女”,成为繁体字“婦”的写法来源,尤其在金文中,“婦”字绝大多数都加了“女”旁,强调打扫与女性的关联。总之,“妇”在古代文字中的意思,肯定离不开打扫。

  用以扫除不祥的笤帚

  古人眼中的打扫,不仅仅是用笤帚“洒扫”“擦拭”“修饰”“洗涤”,也经常在礼仪上发挥作用,用以扫除不祥。

  《周礼·夏官·戎右》有云:“赞牛耳,桃、茢。”郑玄注:“茢,笤帚,所以扫不祥。”说的是古人祭祀时有一个杀牲取血的步骤。这个时候,需要有人站在旁边,手持桃木棒或者芦苇花穗做的笤帚,帮助扫除不祥。按照春秋时期的礼制,国君去参加大臣丧礼时,也会让巫师先用桃木棒和笤帚扫除凶煞。

  另如农历三月三,先民们都要到水边“修禊”,《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修禊的饮酒高会时写的。而“修禊”的“修”,是“扫”的同源词;“禊”和“洁净”的“洁”古音近,也是同源词。在古人眼里,扫除和洗涤有相似之处,都是把东西弄干净,所以,词源义是相通的。

  “妇”字本意地位崇高

  扫除和清洁,在古人祭祀、礼仪和日常生活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妇”是指崇高地位的女性。但在现代商家的促销宣传中,却通常使用“女人节”“女神节”“女王节”等词汇,而回避“妇”字。这可能与周代至清代“妇”字代表着年龄偏大和文化水平偏低有关。

  古代女性在出嫁前主要处在未成年期,做不了什么重体力活。成年后嫁人了,才开始承担主要劳动。《战国策·楚策一》:“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史记·高祖本纪》:“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把“箕帚妾”作为嫁人的代名词。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指代成年已婚女子的“妇”,有了年龄偏大的内涵。

  同时,周代至清代妇女地位较低,劳动妇女毕生劳苦,除了洒扫,还要洗衣做饭,纺纱织布,甚至在男性被征发去服徭役兵役时,要下地耕种。当兵源不足时,她们也会被征发上阵。绝大部分妇女无法识字,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尽管简体字“妇”从字形上已经看不出和笤帚有关,却仍然在商品促销用语上不大受欢迎。(本报综合)

  相关链接>>>

  古文中和“帚” 有关的字

  ■返朴

  彗

  从古文中其他一些和“帚”有关的字,也可以看出妇女和“帚”的关系。

  《尔雅·释草》:“葥,王蔧。”郭璞注:“王帚也,似藜。其树可以为埽蔧,江东呼之曰落帚。” 其中“王帚”,也称“王蔧”,而“蔧”可以直接写成“彗”。《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彗,扫竹也。”意思是一种竹子做的笤帚,也写成“篲”。

  在一些古籍中,“彗”的主要意思也是扫除。而因为“彗”和笤帚以及打扫有关系,所以“彗星”也叫扫帚星。另外“帚”“掃”的含义是一致的。就是说,疾病像灰尘一样被扫除了。古书上“彗”的这种用法很多,比如《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意思是说肝病早晨会转好,下午会加重,夜半则会平静。

  寝

  在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里,“寝室”的“寝”字,也是从“帚”的。

  “寝”字的形状像屋子里有一把笤帚,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屋子里有一位女性。总之,寝室是需要清洁的地方,也是女性常待的地方。有关专家曾经指出:“在各种宫室中,寝与妇女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金文有一种写法,是在“寝”字上又加一“女”旁。寝室是最需要保持清洁干净的地方,在周代的宫廷里,有“寝氏”这样的官职,专门管理清洁事宜。铜器中有自铭为“寝扫”的盂,就是为寝室清洁准备的。打扫需要洒水,所以这类字形,往往在“帚”形旁边有一些小点,表示水滴,旁边的框框,表示宫室庭院。

  归

  “归”的繁体字为“歸”字。《说文解字》中提到:“歸,女嫁也,从止从婦省。”说明在古人心中,女子嫁人后主要是主持家务、打扫屋子。带有“帚”字形的“歸”,和妇女有一定的关系。这个关系,显然还是离不开“打扫”。不过,从甲骨文来看,“歸”字不是“出嫁”这个意思,而是表示军队“歸来”。

  侵

  在早期文字中,一个字从“人”或者从“女”有时候没有区别,但甲骨文的“侵”字,不从“人”,而从 “牛”。古人曾经创造了一个洗刷牛的字形来表示“侵”,且牛和帚穗的方向相对,帚穗旁边还有几个小点,表示水滴,这说明“侵”本义是表示一种洒扫的动作。

  洗刷牛体是慢慢进行的,这和侵略的内涵有些相近。古书上经常说“蚕食”,蚕吃桑叶,也是逐渐吞噬的。“蚕”和“侵”的古音很接近,很可能是同源词。诗经《硕鼠》中:“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孔颖达疏》说:“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意思是讥讽国君侵害老百姓,就像蚕食桑叶那样,突出其侵害过程是“渐渐”的。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