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 汉代崖墓宛如迷宫 留下几多待解之谜1.6亿年前翼龙爱吃鳕鱼侏罗纪“花骨朵”长啥样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铜梁 汉代崖墓宛如迷宫 留下几多待解之谜
1.6亿年前翼龙爱吃鳕鱼
侏罗纪“花骨朵”长啥样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3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铜梁 汉代崖墓宛如迷宫 留下几多待解之谜

赵武强

    铜梁区永嘉镇汉代崖墓。  

    贯通式墓地。本组图片由赵武强  摄

  “‘蛮子洞’就在上面,我带你们去。”铜梁区永嘉镇幸福村12社一个山坡上有被称为“蛮子洞”的汉代崖墓群,居住在坡下的66岁村民肖显均听说有人要采访,自告奋勇当起了向导。拨开齐人深的野草,果然有一座座汉代崖墓呈现在探访者的面前。

  汉代崖墓群“蛮子洞”

  乘车离开铜梁区永嘉镇往东行驶3公里,就来到村民口中的“蛮子洞”汉代崖墓群的所在地。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很难找到准确的位置。

  拨开齐人深的野草树藤,沿着七弯八拐陡峭的土路爬上高50多米的山坡,一个个或方或圆、或大或小的洞口不规则地排列在山崖上,外层已经布满了苔藓。整个崖墓群长约150米,有汉代崖墓30多座。令人惊异的是,山体内部竟然被开凿成三层,山崖内部几乎被挖空,每个墓室上下相连左右相通,造型结构好似迷宫。

  “这些洞洞,我们当地人叫‘蛮子洞’,这个坡也称为蛮子坡。”肖显均说,这些洞冬暖夏凉,早些年夏天不少村民钻进洞里纳凉,也有人在里面养蚕。

  “蛮子洞”里的图案

  从外观上看,这些汉代墓葬的门除有门框、门楣及分水槽外,造型十分特别,有方形、椭圆形、长方形、圆拱形等。门的层数也参差不齐,有二层、三层、四层等,其中最顶上的一个最大的墓室有10多平方米。

  令人惊奇的是,在一个墓室墙壁上,巴人图腾“双鱼”雕刻图案居然与楚国图腾“祝融”太阳纹并肩而立。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风化剥蚀,字迹和图案均有些模糊。“这个图案是晴雨表,每当大雨来临之前,图案就非常润湿,雨后又恢复干燥。早些年,村民根据这个现象来定农事。” 肖显均说。

  在山坡一个洞穴的外壁上,挂着“树村汉代崖墓铜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8月”的匾牌,侧面有一块“铜梁区文物建筑责任公示牌”。

  “蛮子洞”的待解之谜

  “永嘉镇汉代崖墓群是在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35座崖墓的分布面积达1500平方米,就墓群规模、墓葬规格看,堪称重庆之最。而墓中‘双鱼’‘祝融’图案和题刻,是战国时期的标志性图案。” 铜梁区文物专家说,在东汉至六朝时期,四川地区就十分流行崖墓。这个古墓群的发现,为研究巴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特别是铜梁侯跟巴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据介绍,2000年前,巴蜀被称蛮荒之地,人烟稀少。永嘉镇位于铜梁最偏远的南部山区,按照当时的条件,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并非易事。其墓主人是谁?有怎样的身份?整个墓群是官方建造还是某个家族所为?当时丧葬是何民俗?崖壁上阴刻的文字有什么含义?这些都是谜,有待专家揭晓。

  相关链接>>>

  铜梁区不止一处“蛮子洞”

  铜梁区不止永嘉镇这一处“蛮子洞”。2017年,在铜梁区大庙镇双马村一处叫马鞍山的石坡上也发现了许多“洞窟”。经过区文物专家考证,它们是另一处东汉崖墓群,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这群崖墓分布于长约200米、高10余米的岩石上,分为上、下两层,由于年代久远,外层已经布满了苔藓。崖墓内墓洞交叉相连,犹如迷宫,洞壁上还有不少精美的石刻图案。

  经过初步考证,这是一个东汉崖墓群。整个崖墓群为一室双墓,分为四层门楣和五层门楣,每个墓室里都有石刻。墓室中发现了许多诸如巴矛、巴蛇、金乌、火凤凰、飞船等巴国图腾,可以推断古墓与古巴国、楚国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了解,崖墓是汉代流行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它反映了两汉时期人们“视死如生”的厚葬观。通常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连洞群葬等。东汉至六朝时期,崖墓在四川地区广泛流行。利用山崖开凿墓室,比常见的墓室更具有隐蔽性和安全性。

  这些崖墓正因为具有东汉崖墓的显著特点,十分隐蔽,就像地道战中的地洞一样,在门楣封闭后外界基本看不到,许久未被人发现,所以未遭到破坏。(本报综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