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船棺。 本报记者 关莹洁 摄 |
 |
战国陶豆。 |
 |
战国双耳铜鍪。 |
 |
战国铁锸。本报记者 关莹洁 摄 |
 |
战国靴形铜钺。 |
 |
战国柳叶形青铜剑。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巴人博物馆提供 |
巴人因擅渔盐之利而勃兴,从小变大。又因居于大山大江之间,故习性刚勇,英武善战,然又勤劳智慧,能歌善舞。东周之时,巴国斡旋于大国之间,驰骋于诸侯之林,为生活在巴山渝水的后人镌刻下忠勇的人文基因。
江水涛涛,巴风烈烈,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巴人世界,聆听战场的呐喊、渔猎的欢歌、贸易的喧嚣,感受他们独特的生活气息。
巴人早期文物证据
要是问重庆人的祖先是谁,很多人会回答:“巴人。”但证明巴人存在的早期文物证据,却一直寥寥。
1954年,村民在巴县冬笋坝砖瓦厂(现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冬笋坝)取土时发现古代青铜器,随后原西南博物院、四川省文管会等单位开启了冬笋坝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清理出了81座墓葬,含21座船棺葬,遗址主体为距今约2000多年的战国晚期墓葬,首次为巴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考古实证资料。2020年,冬笋坝遗址考古工作重启,清理墓葬38座,砖窑1座,出土各类文物460余件(套),其中船棺葬4座,主体遗存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被视为重庆考古近10年来最大发现。时隔60多年,再次掀起了巴文化研究的热潮。
近日,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九龙坡区文化旅游委主办,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支持,重庆巴人博物馆承办的“巴风烈烈——冬笋坝巴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重庆巴人博物馆展出(至今年4月30日)。展览包含冬笋坝遗址历年来的考古珍贵档案10余件、图片60余幅、精品文物60余件,并利用沙盘及三维扫描成果还原冬笋坝遗址考古现场,展示了一幅不可多得的战国、秦乃至西汉时期的巴人生活图景。
巴人战事:柳叶形青铜剑
巴人以骁勇善战、能歌善舞而留名青史。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巴人作为联军的先锋,一边歌舞,一边冲锋陷阵,锐不可挡。秦末时期,刘邦更是借巴人力量登上帝王宝座。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人曾统计过另一处巴人墓葬,带有兵器的墓地占有43%。这意味着巴人除去老人、小孩,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拥有兵器。本次冬笋坝巴人遗址考古成果展展出的青铜剑、矛、钺等兵器,也是巴人全民皆兵的明证。
其中,钺是古代一种两角上翘、具有弧形阔刃的兵器,由斧演化而来。钺刃比斧刃宽大,以砍劈为主。冬笋坝遗址出土的青铜钺应为钺头,配合木质钺杆使用,具备一定杀伤力。
另外,巴人使用的剑整体形似柳叶,扁茎、无格,所以巴文化研究者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巴式柳叶形青铜剑。剑上装饰有虎纹、手心纹等符号。从冬笋坝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系列柳叶形铜剑可以看出,剑的长度越来越长,表明当时的人民从战争中获得了“一寸长一寸强”的实战经验,手持的兵器越长,攻击范围就越广,攻击威力也越大。其中较短的,或作为投掷用的掷剑。
巴人日常:陶豆与铜鍪
除了武器,本次冬笋坝巴人遗址考古成果展也展出了不少巴人的日用器物,包括铜鍪、陶豆、铁器、琉璃器及钱币等。
巴人平民生活较为朴素,随葬品以陶器为主,釜、罐、豆形成基本组合。陶罐主要作为存储之用,陶豆为盛食之用,主要盛放肉酱、腌菜一类食物。陶豆通常比较浅,盛不了多少食物。在宋代诗人苏辙的五言诗《除夜泊彭蠡湖遇大风雪》中提到“寒虀仅盈盎,腊肉不满豆。”意思是腌菜仅仅刚满一盎,腊肉还不满一个小碗。
铜鍪则是一种金属炊具,形状像圆底小釜。釜通常被作为行军锅,项羽破釜沉舟,即是把行军锅砸掉以示决心。而鍪的圆底使火力集中,煮食快,巴人更喜欢用鍪。秦灭巴蜀之后,秦军也普遍装备了这种铜鍪,随着秦统一六国,巴人的铜鍪也被推向全国。今天人们使用的电饭煲内胆就有一种球釜,和巴人的圆底铜鍪类似。铜鍪有单环耳或双环耳两种,双耳鍪通常一大一小,冬笋坝遗址出土的就是后者。
在冬笋坝遗址出土文物中还有一件铁锸。铁锸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的农业生产工具。西周晚期冶铁技术的出现,使铁制农具从数量和种类都有了较大发展,至汉代空前发达,但当时的中央政府严格控制铁器向西南地区输送,巴人能拥有这样一件铁锸实属不易。
另外,现场展品还有许多钱币,包括战国末年秦国开始铸行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中国古代流通时间最长的“五铢钱”及充满复古气息的新莽时期的铲状铜币“大布黄千”(铲状钱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国)等当时的“硬通货币”。
巴人葬俗:船棺葬
冬笋坝遗址发掘了大量巴人土坑墓、汉代砖室墓,涵盖了从战国晚期到汉代的主要墓葬类型,被考古界称为这一时期的“百科全书式集群墓葬”,其中以船棺葬最具特色。
古代巴人逐水而居,长于舟楫,渔猎是其主要的生计方式。他们生前以船作为水上交通工具,死后以船作为葬具,是为船棺葬。船棺葬在成都(蜀)最早出现于西周,在重庆(巴)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目前重庆地区只在冬笋坝遗址集中出土过。
船棺主要体现在棺体被做成了独木舟的样子,巴人以刨凿与火烧相结合的方式,将一整根楠木的三分之一切开做成棺盖,余下三分之二木头掏空留底,做成棺体,尸体及随葬品装殓其中。两端由底部向上斜削,使其翘起像船的两头。但冬笋坝遗址中的这些船棺,并非专门定制,应是墓主生前捕鱼所使用过的船只。这些船棺的头部皆朝向江边,意味着巴人是沿江水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