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第十二届大北农科技奖授奖名单正式发布。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以下简称市畜科院)院长刘作华团队申报的《生物发酵饲料创制与高效应用技术》获得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葛良鹏团队申报的《人抗体转基因小鼠(CAMouse)的培育》获得创新奖。
“此奖项是我院首次申报并获奖,是我院科研成果奖励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也是我院2022年科研工作的‘开门红’!”市畜科院相关领导坦言,该院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在高质量发展路上创新前行,实现科技体制改革有新突破、人才团队建设有新成效、科研工作有新丰收、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有新进展、科研条件平台有新提升、成果转化平台有新壮大……
谋划 让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追求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是重庆市畜科院努力奋进的方向。
“十三五”期间,市畜科院砥砺前行、创新进取,在发展路上高歌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收获了累累硕果。进入“十四五”又该如何作为?如何实现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规划是事业发展之纲。2021年,市畜科院紧紧把握一个“谋”字,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提出了“建成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对外交流、科技服务为基础的国内一流现代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心‘一个中心,五个基地’”的定位,提出了“5年铸特色,10年创一流,15年新跨越”“三个五年,三步走”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畜牧科研强院路径,确定了以“11535”工程为抓手的“十四五”总目标、总任务,制定《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并通过市农业农村委批准实施。
“改革是活力之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恒动力。”市畜科院相关领导介绍说,为推动科研事业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增强内生动力,该院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据了解,该院通过制定和完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等制度办法,优化科技奖励政策,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释放科研人员自主权,有力激发了科研人员活力。同时,编制完成《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使其真正成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试验田”,切实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担当作为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任何时候,人才都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市畜科院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切实加强人才团队建设。该院着力强化政策创新,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在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和重大科技领域,积极吸引、集聚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培育形成若干个具有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探索建立专业技术职务领导干部聘任制;不断夯实硬设施,优化软环境,围绕“拴心留才”,优化服务体系,营造“爱才”氛围。
2021年,该院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2021年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1个团队入选2021年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人获“重庆市第六届先进工作者”荣誉;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目前在站9名,引进副高级职称人才2名,招聘博士1名。
提升 让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在市畜科院,入选2021年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的生物饲料开发团队,紧扣生物饲料产业的战略需求,针对我国玉米、豆粕等常规原料供应严重不足及饲用抗生素替代原创技术缺乏等问题,开展非粮发酵饲料和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创制及配套应用技术研究,为畜禽养殖业提供源头技术产品,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而入选2021年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的市畜科院兽医兽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付利芝,积极为养殖户和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服务地方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科研和生产服务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她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农村部农技推广等科研项目10余项。
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市畜科院突出科学研究,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的精彩剪影。
2021年,市畜科院持续发力,科研工作喜获新丰收。全年新增项目96项(其中省部级项目34项),实施在研项目250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122篇;授权专利43件;版权登记8件;发布地方标准6项;出版著作3部。
该院牵头编制完成科技部《“十四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畜禽水产与疫病防控”专题规划(2021—2025)》;初步建立荣昌猪标准体系(7大类22个标准);完成2个含地方猪血缘的新品种四个世代,中蜂新品种三个世代培育;完成“渝州白鹅”新品种第三方性能测定;“渝城1号黑鸡”新品种进入中试阶段;筛选出蛋白饲草新品系2个;研制出新饲料添加剂、“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等新产品9个,使该院在荣昌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计划新申报项目90项,申请专利、标准、登记版权20项,申报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励4项,发表论文90篇。”市畜科院相关领导表示,该院将重点开展荣昌猪、涪陵黑猪等地方猪新品系培育,家禽育种及养殖关键技术研发,生猪精准营养与绿色饲料开发关键技术,酉州乌羊遗传资源的保种及选育,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生物安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研究。
转化 让科研条件平台强化
强力推进“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在市畜科院堪称重头戏。
2021年,该院牵头申报获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是全国畜牧领域首个、畜牧水产行业和重庆目前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成立市级工作领导小组、第一届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印发并实施《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关于支持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
据了解,围绕“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已构建了“1个总部+4个分中心+9个协同创新研究院+6个示范站+3个海外研发机构+N个功能研发中心”的创新空间体系;聘请10位院士、263名专家形成五个领域14个创新团队,启动建设7个高端研发平台;申报“十四五”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项目20余项;正申请设立“重庆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事业单位,已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的运营公司,创新了市场化的选人用人等体制机制。
持续改善科研条件,不断优化科研环境,积极打造科研条件平台,是市畜科院坚持不懈的追求。2021年,西南中兽药评价中心、医用动物转化应用系统和全人源抗体药物开发平台、黔江研发基地完成初步验收;国家重点区域级畜禽基因库、SPF猪生产示范场完成土建工程;重庆市畜禽用抗菌肽研究中心获批建设。
与此同时,该院进一步壮大成果转化平台,“重牧硅谷”国家级孵化器成功加入重庆孵化器协会,2021年入驻企业14家,并获授牌“成渝双城十大特色创孵载体(2021)”。
此外,该院不断加强协同创新。2021年新建万州、荣县2个分院,川渝合作进一步加强;在云南、重庆建4个专家工作站;联建研发机构8个;新增与11家企业深度合作,转化科技成果及推广新技术15项。并成功承办“2021动物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讨会”,入选“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国际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单位。
深度推进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加强人才团队建设,积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打造科研条件平台,积极促进成果转化……当前,市畜科院正全面实施“11535”工程,奋力开拓创新,持续推动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唐钦 何军林 市畜牧科学院办公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