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技术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要靠创新。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庆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加快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如今已取得积极成效,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蓄势发力。
快速响应
项目立项周期从不少于90天缩短至10天
我国15MW级、115米级超大功率超长海上风电叶片技术尚属空白,15MW级风电叶片研发面临着技术和应用验证的双重挑战。为此,市科技局与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揭榜挂帅”的相关组织形式,共同发布了技术创新需求,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如今,洛阳一家企业已成功揭榜,将围绕超长叶片气动效率低、变形机理复杂、国产原材料性能不稳定、全尺寸试验测试体系不完善等技术难点,研制国内最长的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叶片,推动我国超大风轮直径风电装备发展。
科技创新要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近年来,重庆从解决发展紧迫、重大、急需科技问题入手,通过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绘制科技进步路线图,定向突破“卡脖子”技术,以组织力提升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我们把制约行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和应急处突中的科技创新需求,通过简易、快捷流程给予立项支持,以快速响应服务发展需求、服务决策部署。”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项目生成上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择优)”等方式,在立项决策方面实行“减流程、减周期、减表格、减材料”,在组织管理上综合运用“赛马制”“里程碑”考核等方式,任务攻关方面实行“短周期”限时完成,如今,通过快速响应立项的项目,立项周期由一般不少于90天缩短至10天左右。
据了解,目前,我市重点梳理了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共6个支柱产业32个重点方向的518项优势技术和652项“卡脖子”技术,通过编制《技术图》和《路线图》,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对重点攻关任务“挂图作战”,快速生成项目、配置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保障了各类重大科技创新需求。
近两年来,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等领域,重庆实施重点研发项目300余项,安排财政经费4.4亿元,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30项。
精准服务
“一企一策”支持高端科技创新资源的引进建设
去年6月,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的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联合微电子中心”)发布了硅光130nm Cu工艺、氮化硅光电子工艺和三维集成工艺3项PDK(制程设计工具)。此次系列PDK的发布,也标志着联合微电子中心成为国内首个基于8英寸工艺线同时开放硅基光电子、异质异构三维集成等四套工艺的光电集成高端特色工艺平台,器件性能和工艺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硅基光电子技术是以光子和电子为信息载体的大规模集成技术,能够大大提高集成芯片的性能。目前正大力发展的大数据、5G、物联网等产业,对硅基光电子技术需求非常迫切。
成立仅有3年多的联合微电子中心,发展十分迅速。通过广泛汇聚海内外一流集成电路人才,团队规模已由初期的20多人增至300多人,其中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占四成,具备了面向全球客户提供光电微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
目前,联合微电子中心已被认定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并获批组建国家地方共建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这也是重庆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在加快推动重庆乃至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之所以能广聚海内外一流人才、团队规模迅速壮大,我市为联合微电子中心量身定制的人才发展“一企(人)一策”措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据介绍,“一企(人)一策”从科研项目、科技奖励、成果转化、财税政策、安家补助、人才综合服务等方面强化了政策引导与精准支持,增大“磁场效应”,使高层次人才愿意来渝,潜心笃志投入科研中,有效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
目前,“一企一策”人才政策已在巴南国际免疫研究院、璧山康佳光电研究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扩大试点。
协同攻关
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
据了解,针对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重庆在重大基础性原创性突破研究领域和核心关键技术领域中,通过“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协同、多领域合作”等方式,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2020年9月,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联合四川交投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启动实施了“低轨卫星定位增强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如今,项目团队已完成空间段试验星载荷的研制和地面测试等工作,取得了低轨卫星与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改正信息精密电文高速传输技术等系列阶段性成果。
这是川渝联合实施的首批重点研发项目之一。当年,重庆市科技局与四川省科技厅共同出资2000万元,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两个领域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积极探索科研资金跨省使用模式,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批立项资助的项目共有15项,其中重庆立项资助8项、四川立项资助7项。
2021年5月,重庆市科技局与四川省科技厅再次启动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共同出资经费增至4000万元,在人工智能、大健康的基础上,新增生态环保、现代农业两个领域展开联合攻关。而且,最终确定的35项(四川主项资助20项,重庆立项资助15项)资助项目,单个项目的资助额度最高达到200万元,实现了翻番。
为进一步加强重庆成都双核联动,2021年12月17日,重庆市科技局与成都市科技局又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也是合作内容之一。今后,双方将共同实施成渝科创合作计划,共同凝练发布技术需求,支持两地企业、高校院所组队申报,进一步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