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2019年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追溯大西洋两岸观鸟运动之发展演变的著作。全书由17个关键词和丰富、生动的故事组成,全面呈现人类将鸟类作为图腾演变为收集鸟类羽毛和制作鸟类标本进行研究,从孤身一人追逐鸟类驻足歇息的影踪转变为组团乘坐飞机追寻鸟类的身影,从将鸟类当成猎物以满足口腹之欲蜕变为呼吁保护鸟类和鸟卵,从个体消遣活动发展为产值达几十亿美元观鸟产业的演进历程。
观鸟的社会史是一部曲折向前的人类自然文明史的缩影。英国是观鸟活动的起源地,进入18世纪以来,人类由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绝大多数人的工作地和居住地由农村转向城市,清晨被鸟鸣唤醒的生活状态由机器的轰鸣声替代,新阶层的精神寻根和对自然的好奇心,促使一部分人走进“乡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一批又一批探求真理去钻研事物本性的博物学家,开始将真相的探求之路锁定在鸟类身上。在现代观鸟活动启蒙时,这种“怪异”的消遣不仅需要面临不可知的危险,更有村民们怪异的眼光和社会鸟类观察认知的限制。最可怕的是认知和理念上的偏差,叠加人口增长和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让许多珍稀的野生鸟类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直到19世纪初,人们开始接受“人类对野生动物负有责任,同时也有支配它们的权利”这样的观点。人类对鸟类态度的转变,不仅促成了各种鸟类保护组织的创立,还推动了鸟类保护的立法。200多年的时间里,伴随着经济和科学向前发展的步伐,人类对鸟类的关系经历着深刻变迁,曲折向前发展的历程,不仅记录着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更显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文明觉醒的影像。
观鸟的社会史的背后也是一部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史。记录是鸟类之美的呈现方式,从最初的文字记录到以画笔描绘鸟类的形态,再到用摄影摄像设备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技术的革新让普通野生生物爱好者得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过一把奇光异彩的自然界瘾。从在观鸟迁徙必经之地建立观测站到观鸟专用望远镜的发展,再到利用雷达等电子技术设备进行监测,观鸟设备的更新迭代,激发更多观鸟人带着重新焕发的活力去从事候鸟研究。
在中国,经过20余年的发展,各地林区和湿地公园,黑鹳、黄嘴河燕鸥、黑腹燕鸥、蓑羽鹤等珍稀鸟类的回归和现身,更说明野生动物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体现着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从观“笼中鸟”到观“丛中鸟”的转变,从向自然无尽索取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部《观鸟的社会史》折射的是人类自然文明史,经济和技术发展史,也是一部源自大自然的警示录,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时刻谨记“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生态理念,心怀对美丽中国、无垠天空的憧憬,守护住人类和鸟类对天空共同的美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