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农林专业的,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经济发展不应冷落乡村。十几年前,当我看到了个别偏僻山村房屋破败、田土撂荒、杂草丛生的景象,大受震撼,我决定用所学知识为乡村繁荣贡献一份力量。”自那时起,刘芸就与扶贫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刘芸,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建中央资源环境委委员,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北碚区政协委员。2021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聘为政策参事。
打破传统 打造循环经济
2008年,刘芸作为科技特派员,被重庆市科委(现重庆市科技局)派往巴南区木犴生猪养殖公司进行技术指导。“这个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从事养殖销售生猪、家禽、水产品、绿色有机蔬菜、农副产品等业务。”刘芸陷入回忆。
刘芸围绕生猪养殖及其上下游产业发展,同公司一起攻坚克难,创新商业模式,打造了“粮→猪→沼→电→肥→粮”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饲料生产、生猪繁育、沼气发电、有机肥料开发等过程的生态化和产业化。
“该模式不但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产出效益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目标,而且为全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示范,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发家致富。”刘芸说。
如今,该公司已成为一家集“饲、养、加、农、工、贸”于一体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经营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刘芸也被重庆市科技局评为科技特派员先进个人。
发明专利 促进成果转化
黔江区是蚕桑生产大区,有桑园10万多亩。“以前每年冬季管理剪下的10多万吨桑枝被作为废物丢弃,对环境和水质造成了较大污染。”
刘芸2019年到黔江区石会镇定点扶贫后,利用自己的发明专利技术——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方法,帮助该区农业开发企业对食用菌培养基进行技术创新。
“以桑枝做菌棒,把种植食用菌后的废弃菌渣开发成生物有机肥。这种做法既解决了蚕桑产业中桑枝资源被浪费的问题,又将桑枝变废为宝。”目前,黔江区食用菌企业大量收购废弃桑枝,用于种植黑木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食用菌品种,全桑枝食用菌已成为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特色产业。
据了解,刘芸主持的“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方法”专利技术转化基地未来每年可利用5万~6万吨桑枝,为卖桑枝的蚕农年平均增收3000元,可生产高档桑枝食用菌2万吨左右,销售额可达3亿元。
因地制宜 优化扶贫模式
刘芸定点帮扶的北碚区虎头村、史家村,酉阳县庙溪村,黔江区石会镇等,均被列为脱贫攻坚的样板和典范。只有不对路的法子,没有脱不了的贫——这便是刘芸的帮扶理念。
对庙溪村地形地貌、产业基础进行深度调查,结合特色资源景观(古村落、溶洞等),刘芸制定了《酉阳县庙溪村杨梅产业融合发展扶贫模式》。
为使扶贫模式落地生根,大山里遍布刘芸奔走的足迹。她带领村干部外出学习开阔眼界,联系企业家、行业协会商会来村里考察开展产业扶贫,跑相关部门寻求政策资金支持,利用各种渠道推销农特产品,帮助村民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衔接相关部门解决交通问题。4年来的艰辛努力没有白费,庙溪村已全面实现脱贫,曾经的撂荒地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我已干了14年科技特派员工作,亲历了贫困山区的发展变化,见证了脱贫攻坚的不易。我将继续肩负起社会责任,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回报社会,为乡村振兴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便是科技特派员刘芸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