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大学教授张家骅科研团队的深度参与之下,大足区加强了保种选育工作,大足黑山羊养殖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存栏种羊从2003年的4000余只提高到2020年的15.3万只。2020年,大足黑山羊传统养殖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国唯一被认定的山羊系统。
大足黑山羊正从“深闺”走向现代化规模养殖的大舞台,成为了养殖业发展的“领头羊”。那么,大足黑山羊是怎样“洋”起来的呢?
养殖历史超百年
大足黑山羊成为优良畜禽遗传资源缘于一次偶然的发现。
2003年开春时节,时任西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的张家骅来到大足进行山羊养殖项目考察,考察组行至大足西部的偏远山区——铁山镇,远远看到山峦田野间,不时有成群的黑山羊在坡上悠闲吃草。
这个场景,是当地最寻常不过的乡村景色,但作为从事畜禽遗传育种研究的专家,张家骅却心头一喜:这些山羊通体纯黑,体型大小等群体特性高度一致,说明品种相当纯正。
经过询问村民,得知黑山羊是当地传统养殖的品种,每胎普遍能产崽3只,多的甚至可达6只。听到这里,张家骅的内心沸腾了:繁殖性能这样高的山羊品种并不多见。
考察结束后,张家骅立即带着自己的团队和大足畜牧部门工作人员遍访农户,先后调查访问当地年长者20多人,还对大足4000余只黑山羊做了详细观测、记录。
为期3个月的普查结束后,张家骅团队得出结论:一是大足黑山羊在当地的饲养历史至少超过百年,多养殖在西南部的浅丘带坝区;二是由于长期以来交通相对闭塞,加上良好的养殖方式,其品种纯度较高;三是该品种多胎性能明显,属于全国肉用山羊中最好的品种之一,具有非常优秀的遗传特性。
用“选美”来保种选好羊
当年普查时,张家骅发现,由于大足黑山羊一直以来“养在深闺”,已有部分村民开始引进川东白山羊、南江黄羊、波尔山羊等品种无序杂交,一些黑山羊品种已不再纯正。
2003年,在张家骅的建议下,大足立即启动了黑山羊的保种选育工作,并将中敖、三驱、石马、铁山、高升、季家等镇划定为保种区,不允许在该区域内进行黑山羊无序杂交。经过多年保育选种,大足黑山羊的品种才逐渐稳定了下来。
但是,粗放的养殖方式不利于扩大和壮大大足黑山羊的种群。2015年,张家骅提出:给羊“选美”——举办“赛羊会”科学保种选育。
从2015年底起,大足每年都举办被称作山羊“选美”的“赛羊会”,至今已举办六届。专家评审则从黑山羊的体型、神态、动作等维度进行打分,评出“羊王”和“羊后”,这些“羊王”和“羊后”的主人会分别获得1万元的奖金。
“评选出的‘羊王’‘羊后’,都在体貌特征上最接近纯种大足黑山羊。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农户知道到底什么样的黑山羊才是好的,让他们通过有意识的选育,对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大足区农业农村委高级兽医师黄德利说。
延伸产业链“走出去”
只做保种,大足黑山羊的群体注定难以做大,效益无法提高,保种的意义就无从谈起。
近年来,大足区借助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以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实施了“借羊还羊”的养殖优惠政策,养殖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不仅如此,在龙头企业腾达牧业公司(以下简称“腾达公司”)的带领下,近年来,大足黑山羊已跳出传统单一养殖,向食品加工、餐饮等第二、第三产业延伸。
2020年底,腾达公司打造的大足黑山羊餐饮旗舰店正式开业;不久前,该公司牵头建设的年屠宰量20万只的屠宰生产线正式投产;腾达公司与西南大学食品加工学院合作研发的红烧羊肉熟食产品已加工出第一批,即将大步迈向市场。
下一步,大足区还将投入3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资金,实施大足黑山羊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改造,在目前的大足黑山羊智慧养殖系统基础上,开发综合管理平台、大数据平台及交易平台等,加快大足黑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