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寺长江大桥建设背后的创新元素技术创新助力轨道交通9号线重庆为营运客车配备智能安全带
第04版:科技新闻·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白居寺长江大桥建设背后的创新元素
技术创新助力轨道交通9号线
重庆为营运客车配备智能安全带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1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技术创新助力轨道交通9号线

重庆日报记者 杨永芹

    一月二十五日,九号线列车行驶在横跨嘉陵江的轨道桥上。重庆日报记者 谢智强 摄

  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于1月25日正式开通运营。列车从沙坪坝高滩岩站出发,沿线经渝中区、江北区,直达渝北区兴科大道站,沿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9号线一期项目由南至北,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相关部门和单位将创新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为山地城市轨道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

  比如,嘉华轨道专用桥跨越嘉陵江,南接渝中区、北至江北区,全长619米,主跨252米,距下游已建成的嘉华公路大桥仅80米,大桥建设不仅难度大,施工风险也大。尤其是桥梁的P5主墩,位于嘉陵江主航道南侧深水区,是建设中最大的挑战。为攻克这个难题,项目团队通过冲击钻成孔、工程钻机修边、蛙人潜水+水下高清摄像头配合捞渣的方式,在嘉陵江河床上建成一个高28.5米、壁厚2米、重800吨的钢围堰,相当于在水下8层楼的江中心安置一个“金刚罩”。最终,施工人员通过各种技术创新,建成了世界最大跨轨道连续刚构桥。

  又如,9号线红岩村车站建成国内首个高速电梯群,设计的圆形竖井通过垂直电梯连接地面出入口,改变了以往轨道电扶梯连接地面出入口的设计模式。乘客从车站内部到地面出入口时间可节约七八分钟时间,工期节约半年时间。在这座车站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还针对红岩村车站埋得深的特点,将传统的“双侧壁导坑法”工法,变为更经济高效且具有可实施性的新工法——初支拱盖法,推进项目加快进程。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