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目标,重庆“十四五”科技创新这么干
第03版:科技新闻·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定下目标,重庆“十四五”科技创新这么干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1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定下目标,重庆“十四五”科技创新这么干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未来5年至15年,是重庆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目标的关键时期

  到2025年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

  ●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和核心功能初步形成

  ●西部(重庆)科学城影响力逐步显现

  ●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到2035年

  ●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西部(重庆)科学城

  ●源头创新、产业生成、科技服务、创新生态等引领功能显著增强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整体创新水平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第一方阵

  ●科技实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

  ●成为推动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引擎

  资料来源:市科技局

  1月19日,市政府正式发布《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共设置13项“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其中包括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3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2%等,全部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金凤片区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在《规划》明确的13项重要任务中,打造战略科技高地被放在首位,旨在培育加速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

  根据《规划》,我市将在金凤片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力量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重点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科研机构集聚区、科教创新区等功能区。与此同时,强化成渝创新合作,与四川天府新区在共同争取重大创新平台、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共同发起大科学计划、推动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将紧扣“五个科学”和“五个科技”,构建一区引领、五区联动、高校协同、院所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联动协调、向心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沙坪坝、九龙坡、北碚、江津、璧山错位发展与协调融合,促进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科学城建设,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将彰显“科创+产业”内涵,强化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球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大学大院大所协同创新合作高地、科技创新及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高起点创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将紧扣“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定位,加快建设广阳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重庆经开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绿色创新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两点”的承载地、“两地”的展示地和“两高”的体验地。

  此外,我市还将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园区,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

  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了引进培育更多科技“主力军”、创新“先锋队”,打造一支承担国家任务、服务重庆发展、产生重大成果、能够应急攻坚的优势创新力量,《规划》从构建完备的实验室体系、打造高端应用研究平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高水平科研机构四个方面明确了具体任务。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围绕生命健康、集成电路、长江生态环境、新物态、物质材料等特色优势领域,高水平组建重庆实验室,为创建国家实验室培育“后备军”。抓住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契机,对我市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新定位。打破学科和单位壁垒,积极创建大数据智能计算、金融科技、长江上游健康土壤与绿色农业等国家重点实验室。

  此外,我市还将打造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高端应用研发平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高校“双一流”建设力度,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支持发展一批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平台和前沿科学中心,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大力引进培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到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达到300家。

  到2025年入库科技型企业超过4.5万家

  企业是创新主体。《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围绕产业科技创新需要,加快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一方面,通过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在形成战略科技力量、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聚焦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科技创新需要,引导和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科技型企业链式培育体系,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主体规模,发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作用,到2025年,入库科技型企业超过4.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50%。

  此外,我市还将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和数字化、智能化、全产业链协同解决方案,搭建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推动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打造细分行业“单项冠军”,支持科技中小企业“上云”“上规”“上市”。

  《规划》还特别提到要充分发挥企业家整合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组织创新活动的引领作用,支持企业家承担重大科技任务,鼓励和引导企业家带领企业开展基础前沿研究、颠覆性和变革性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家和科学家合作,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通道。

  相关新闻>>>

  “十四五”时期 科技项目研究不少于300项

  本报讯 (重庆日报记者 廖雪梅)近日,市住房城乡建委印发了《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下称《规划》)。《规划》要求,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要素的结构性配置。预计“十四五”末,重庆科技研发投入将增长10%至15%,全市开展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研究不少于300项,攻克重大关键技术不少于10项,推广应用新技术50至60项,川渝地方标准互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不仅如此,《规划》围绕轨道交通建设、城市更新等中心工作,明确了8类重点科技任务。

  一是双碳目标下的低碳转型科技任务,包括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建筑能效提升技术研究等;二是以产业现代化为目标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科技任务,包括山地城市工业化建造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协同发展技术研究等;三是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科技任务,包括高品质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住宅健康性能综合提升技术研究等任务;四是构建“绿色、低碳、安全、共享、创新”城市水系统科技任务,包括山水城市水系统健康技术研究、城市水环境综合改善技术研究等;五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任务,涵盖新城建、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城市管网等领域;六是防灾减灾与城市韧性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任务,涉及边坡稳定、防震减灾、防洪排涝等方面;七是城市更新技术体系建设任务,包括老旧小区建筑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等内容;八是乡村建设适宜技术研发任务,包括乡村人居品质提升、装配式农房建造、乡村信息化技术应用等内容。

  为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我市将重点研究适宜重庆地区建筑领域2030年“碳达峰”实施路径和节能低碳技术体系、建筑领域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等;还将完善低碳产品标识制度,探索建筑领域碳交易市场机制。

  《规划》还要求,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激励新机制,把科技研发投入、创新集成应用等作为企业晋级的重要审查内容;工程奖项评定要强化对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水平的审查;强化市场导向,探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全链条服务机制,探索适用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措施。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