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作品中的雪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古代书画作品中的雪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1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书画作品中的雪

五代十国《雪景山水图》

    宋《关山密雪图》

    宋《雪堂客话图》

    元《九峰雪霁图》

    明《柴门掩雪图》

    清《西岩松雪图》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大寒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了一年中的最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天气虽冷,雪景却美。中国古代画作中,以雪为主题的佳作甚多,信手拈来几幅,虽无法概全,但也值得温一壶酒,好好品鉴一番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绝美。

  五代十国《雪景山水图》

  作者:荆浩

  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

  五代后梁著名画家荆浩,沁水(今河南济源)人。生于唐朝末年,博通经史,能文能诗,擅长山水画。曾为重要禅院双林院绘制壁画,声名远播。得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唐末时,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政局多变,荆浩退隐于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自耕几亩山田糊口。

  《雪景山水图》相传自古墓中出土。整幅作品构图奇峭,山峰走势怪异,树石坚硬,草木萧瑟,山头积雪,有一种深山冬日荒寒的感觉。在层叠的群山环抱中藏有殿宇,近景有小桥、山径,表明是一个可居可游的山林环境,仔细看庭院的屋中有几人正在下棋或玩耍,院中一人正在扫雪,路上一主一仆正向庭院走来,整个画面体现了一个“闲”字。

  宋《关山密雪图》

  作者:许道宁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画家许道宁出身贫苦,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以卖药为生,随药送画,以画吸引顾客,逐渐得名。他颇有绘画天赋,到晚年脱去前人痕迹自成一家,由此得到当时宰相张士逊的称赞:“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

  《关山密雪图》表现的是深山春雪过后的景色。画面上部雪山巍峨,巨大的山体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之感。中景部分的山峦用淡墨勾画,山峦叠嶂,积雪重重。近景部分的寒林虽用浓墨勾勒,却只有寥寥几株生长在其间,这种自“山下而仰山巅”的态势,突出了一种山峦的雄伟,从高远处窥雪景之宏大。明与暗、大与小的对比十分明显,好似山上的积雪轻轻一落,便可将整个房舍给掩盖。中景右方山道上一樵夫荷柴而行,走向山下。大山左外侧,凉亭屹立其间,远眺陂陀纵横,透过耸立的峰峦,远处田野清旷渺茫,整个气势寒意逼人。

  宋《雪堂客话图》

  作者:夏圭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夏圭,系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与马远并称“马夏”。南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

  《雪堂客话图》描绘了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江南寒江雪景。画中远景用劲利方折的线条勾勒出远山一角的轮廓和纹理脉络,坡脚则隐没于淡墨晕染的烟岚雾霭之中。画面左下方的景物构成了画面的主体,淡墨加染的山石,岩隙之中的老树。水岸边,有一水榭掩隐于杂树丛中,轩窗洞开,清气袭来。屋内两人正在对坐弈棋,虽只对其圈脸、勾衣,寥寥数笔,却将人物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现了出来。

  元《九峰雪霁图》

  作者:黄公望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代画家黄公望自称浙东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因幼年父母双亡,黄公望10岁左右就出继给永嘉州(今浙江温州)黄氏为义子,改姓黄,名公望。黄公望擅画山水,名列“元四家”之首,也是传世画作《富春山居图》的作者。

  这幅《九峰雪霁图》描绘了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山区景象。远处群峰突起,高耸入云,有的像一把把宝剑直刺云霄,有的粗壮敦实像石柱擎天,有的孤立高耸如春笋破土,均被皑皑白雪所覆盖。山上的枯树显得萧瑟清冷,衬托出了山中大雪初霁的景色。山周围环绕着一条溪流,用淡墨一抹而过,几间乡村民居房舍依山傍水坐落于山坳中,周围丛林茂密。背景是用淡墨晕染成的天空,为全图笼罩上了一层浓重、苍凉的气氛。尽管只使用了水墨,但却准确而精致地表达了“雪”这一主题。

  明《柴门掩雪图》

  作者:唐寅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寅,字伯虎。出身于小商人家庭,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得中“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后以卖画为生。

  《柴门掩雪图》是唐伯虎山水画中的精品。画中描绘了寒冬时节,天寒地冻,白雪覆盖群山。看似空冷的山中,却暗藏细节。左下角远处的山路上,一个行人头顶蓑笠冒着风雪前行。右下角芦苇深处,一个船夫坐在船舱里好像在等人。

  其中茅舍数间。右下有一间貌似酒馆,外挂酒旗店幌风中摆动,中门大开却空无一人。旁边小树细小的枝干被大雪覆压,倒向山崖另一侧。中间两座山峰的凹陷处则有一座两层的歇山顶阁楼,门前一条小溪缓缓流下山去。由于岩石参差不齐,小溪被分成了好几条细小的支流。阁楼二楼隐约有两人相对而坐,好像在伏案学习又像在说话聊天,山峰两侧的古树枝条互相缠绕在一起,更增添了阁楼的隐秘与安详。

  清《西岩松雪图》

  作者:弘仁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画家弘仁本姓江,名韬,安徽歙县人。他自小读书,但34岁时还只是一介书生。清兵南下,他也曾参与抵抗,兵败后出家,法号弘仁,成为清初“四画僧”之一。虽说他出家为僧,但似乎尘缘未绝,画中依然激荡着悲愤郁勃之气。

  这是一幅高近2米,宽1米多的大画,然而画面上并没有群峰耸峙,浓墨粗笔,只是用细笔淡墨勾画。山石除些许圆形坡石外,均由大小不等、众多的各种形态的方形碎石所垒成。在石块间隙,或疏或密地穿插着松树和杂树的枝干,映衬出山石前后的层次。画面右边巨岩上大块留白,用小字落款:“西岩松雪辛丑春为象也居士图弘仁”。整幅画面弥漫着雪后的寒凝冷澈,空寂肃穆。然而画面也并非杳无人迹,在两块巨岩之间,有小路盘桓而上,途中茅棚与山顶屋舍,已然“天人合一”。

  (本报综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