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瞰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日报记者 龙帆 摄 |
新年伊始,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的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电子科大重研院”)就面向海内外发出“英雄帖”,招募创业家、科学家、博士后。
自2020年9月运转以来,电子科大重研院发展十分迅速,如今已拥有5个国家级杰出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获批为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未来将致力于打造西部地区集成电路领域的科技创新高地、产业聚集高地和人才储备高地。
电子科大重研院的成立,让该院常务副院长唐鹤也过上了“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周工作时间,一半在成都,一半在重庆,两地来回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两年来,川渝间相向而行,科技创新“一座城”加速成型。
关键词 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硬核科技力量加速集聚
在重庆高新区曾家镇,虎峰山下,虎溪河旁,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一期工程的建设现场格外火热。动工不到半年的时间,这里已有3栋建筑拔地而起。
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由重庆市政府与中科院携手打造,将聚焦大数据智能化、生物医学、新材料、生态环境等方向,重点建设面向产业创新、聚焦基础科学前沿、培育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主要定位的三类高水平研究平台。
“目前在建的3栋楼属于一期工程一标段。”一标段项目副经理陈烈均说,一期工程建筑设计结合中科院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6个学科领域,以6栋塔楼组合布局,结合两栋展示与会议中心,整体围合,形成“科学之眼”。
这只“科学之眼”预计将于今年10月整体亮相。率先入驻的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将以国家汽车产业独立自主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突破汽车软件原始创新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建成国内领跑、世界一流的汽车软件科研机构。
紧邻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一期工程的,还有重庆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其由重庆大学牵头建设,预计2023年一期建成投用。
与此同时,300公里外的成都天府新区,波光潋滟的兴隆湖畔,建筑楼顶硕大的“天府实验室”牌子格外显眼。作为天府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6月和12月,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相继揭牌,分别聚焦电子信息、碳中和展开布局和协同攻关。
2021年12月,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也在兴隆湖畔开工建设。建成投用后,将突破川藏铁路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汇集各方资源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被称作“硅立方”的成都超算中心,算力已达10亿亿次/秒,跻身全球超算前十。建成投运一年多来,不断探索“超算+”创新应用,已为500多家用户提供超算服务。
两年来,着眼于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成渝地区加速集聚优势创新资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高能级创新平台已经投用或加速建设,为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硬核支撑。
关键词 西部科学城
40个项目集中开工,全部聚焦科技创新
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任务,也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近日发布的《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也进一步明确了西部科学城建设的“施工图”。
实际上,回顾过去两年,西部科学城建设一直在快马加鞭,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创平台、重大项目加速布局。
2021年5月27日,重庆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40个项目分别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两江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四地,以视频连线的方式集中开工。
开工活动仅短短10分钟,但“含金量”非常高——40个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全部聚焦科技创新!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是集中开工的项目之一,如今已建成投用,部署落地了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以及数值计算、中医药大数据、智慧医疗等12个实验室。其背后,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信息管理系等10个院系强大的创新资源。
“今年,我们将孵化3家左右的科创企业,将北京大学的原始创新成果与重庆的产业链高效对接、深度融合。”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王涛表示。
云上创新小镇是重庆两江新区集中开工的投资额最大的项目,占地面积约417亩。该项目作为多个高校创新平台物理载体,建成后,将入驻新加坡国立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试验平台,紧扣“科创+产业”,打造创新人才“向往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5月17日和6月7日,西部(重庆)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西部(成都)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相继成立,不仅是西部科学城发展的里程碑,更标志着西部科学城建设进入新阶段。
2021年12月17日,西部(重庆)科学城管委会、西部(成都)科学城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重点从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同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协同推进高校院所交流互动等10个方面加强合作,加快形成“基础科研—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共建成渝科创走廊,打造引领西部、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科学高峰”和“科技高地”。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实验室与生产线只有一墙之隔
在微电子产业领域,成都高校多、人才多,在芯片设计上有优势,重庆芯片企业密集,在芯片制造上有优势,两地“合璧”,协同创新,能加快壮大成渝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实力,做强“中国芯”。
正因如此,电子科大选择来到重庆,落户西永微电园,让实验室与生产线只有一墙之隔,抑或一条马路的距离。
目前,该院已与重庆声光电、西南集成、联合微电子、华润微电子、吉芯科技等多家重庆企业达成合作。“今年,我们就有两款产品会进行量产。”唐鹤兴奋地说。
与此同时,重庆市科技局与四川省科技厅还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积极探索科研资金跨省使用模式,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0年9月,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联合四川交投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启动实施了“低轨卫星定位增强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如今,项目团队已完成空间段试验星载荷的研制和地面测试等工作,取得了低轨卫星与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改正信息精密电文高速传输技术等系列阶段性成果。
这是川渝联合实施的首批重点研发项目之一。当年,重庆市科技局与四川省科技厅共同出资2000万元,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两个领域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首批立项资助的项目共有15项,其中重庆立项资助8项、四川立项资助7项。不论是重庆还是四川的单位牵头实施的项目,合作单位都有另一地的相关单位参与。
2021年5月,重庆市科技局与四川省科技厅再次启动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共同出资经费增至4000万元,在人工智能、大健康项目的基础上,新增生态环保、现代农业两个领域展开联合攻关。而且,最终确定的16项资助项目,单个项目的资助额度最高达到200万元,实现了翻番。
此外,2021年新认定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等5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由川渝共建。
为进一步加强重庆成都双核联动,2021年12月17日,重庆市科技局与成都市科技局又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今后,双方将共同实施成渝科创合作计划,共同发布技术需求,支持两地企业、高校院所组队申报,进一步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