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国被除国了!”如果这是2080年前的一条新闻标题,那么这条新闻无论如何都应该算作是重磅新闻。众所周知,此前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刘贺墓中曾出土过大量金饼,却少有人知道,其墓中还出土过大量的简牍。经过研究团队的努力,近日从这些简牍中释读出一封诏书:国除诏书。据诏书整理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介绍,这是迄今发掘出土的首份西汉国除诏书实物,其中记录了刘贺去世后海昏侯国被除国的历史秘辛。
国除诏书的前世今生
海昏侯刘贺,历史上称为汉废帝,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做过西汉第九位皇帝。他是西汉时期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一生经历过诸侯王、皇帝、侯爵三种职位的变迁,人生可谓是大起大落。
汉昭帝驾崩时因无子,刘贺被征召入朝立为皇太子,并接受了皇帝玺印和绶带。27天后,刘贺因荒淫无度在大臣谋划与皇太后诏令下被废。元康三年(前63年),刘贺被汉宣帝封为海昏侯,前往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就国。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去世。
2016年,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墓主得到确认,正是汉废帝刘贺。海昏侯墓中出土文物类目繁多,共有10000多件。其中最具有特色的,莫过于大量黄金制品。有近10余吨200万枚五铢钱、187枚金饼、25枚马蹄金等。
但对研究人员而言,更有价值的则是墓中出土的5200余枚简牍。不过,这些简牍出土时不仅有缺失,顺序也是被打乱的。研究人员像“拼图”一样,一点一点地将简牍修复起来,最终释读出一封“国除诏书”,这也是迄今发掘出土的首份西汉国除诏书实物。
诏书内容态度鲜明
诏书木牍形制为汉一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3厘米),书写格式为两(竖)行,书写文字为隶书,是标准的“罪免”诏书。
其内容有“愿下公卿博士议制曰下丞相博士中二=千=石=臣吉臣望之臣昌臣……”( =为重文号,即用来表示连续重复书写的字的省略符号)。其中,“制”代表皇帝,“制曰下某官”是皇帝批示的一种程式。而“丞相博士”即皇帝下发批示的对象。大致意思是汉宣帝下诏书给丞相、博士等中二千石、二千石的高官要求召开公卿会议讨论海昏侯国除国事宜。
中二千石,是汉官秩名。秦汉官品的高低常以俸禄的多少计算,从中二千石递减至百石为止,汉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中二千石”后面的吉、望之、昌是部分参会官员的名字。汉宣帝时期有著名的“麒麟阁十一功臣”,研究人员认为“臣吉”“臣望之”,可能对应这11人中的丙吉和萧望之,可见这次会议的规格颇高。这些名卿重臣的政治态度,也代表着汉宣帝对海昏侯国的态度。
汉代除国并不罕见
汉代郡国并行,诸侯国众多,其中不乏因各种原因被除国者。如,元鼎五年九月“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 大意就是诸侯给皇考上的祭祀品成色不够,受到了削邑、夺爵的处分,其实就是汉武帝找茬削藩。
汉武帝下诏将百余位诸侯直接除国,并不需要奏议。但海昏侯国的除国显然有很大不同,不仅经过群臣奏议,还要百官列名。结合《汉书》中的记载,研究人员发现国除诏书还与昭宣时期的两场公卿会议相关。会议讨论的内容分别是:刘贺的废立以及海昏侯国的除国。
因此不难看出,这封国除诏书的产生流程为“地方官员提议→中央官员会议→皇帝同意后成为最高意志→向地方逐级传达”,有着清晰的成文过程与确切的转发记录,基本构建出较为完整的汉代高等级文书成文流程与传达体系。不仅涉及了当时朝廷的大部分高官,还隐含了汉宣帝的政治权谋,是宣帝一朝政治生态的实况体现,其中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也被首次揭示,比如刘贺的去世时间。
揭示刘贺去世时间
国除诏书的内容除了除国,也提供了刘贺及其家族的史实、昌邑王国与海昏侯国的基本状况。其中,刘贺“九月乙巳死”、昌邑王国“合六县以为国”、海昏侯国“数水旱,多灾害”等均为史之未载,可补《汉书》记载之缺失。研究人员推断,刘贺死于“九月乙巳”,即公元前59年的九月初八,当时使用的历法是武帝朝新造的“太初历”。
诏书中还明确记述了刘贺去世后豫章太守廖为海昏侯国存灭的上书,“大鸿胪初上子充=国=疾死复上子奉=亲=复疾死是天绝之”,可与《汉书·武五子传》的内容相印证。而结合“国除诏书”下发到豫章郡的时间“十月甲申(十七日)”,可推算由刘贺及其两个儿子刘充国、刘奉亲的去世,到海昏侯国除国的时间间隔前后不到四十天。
也就是说,刘贺去世后不久,大臣们就提交了关于海昏侯国除国事宜的奏请。高官们召开会议商讨,汉宣帝同意后,形成了这封国除诏书。于是负责送信的小吏骑着驿马日夜兼程,把这封诏书从长安城送到了位于豫章郡的海昏侯国,此时距离侯爷刘贺去世还不到两个月。最终,这封诏书随着其他简牍,一同被深深地掩埋进了历史的时光里。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