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是在双龙街上度过的。那时的双龙还不是镇,最多就是一个场镇。
记忆中的双龙场是由老街和一条狭窄平行的马路组成的。那时,没有一个正规的菜市场,农民卖菜,只能把菜挑到街道的两边自由叫卖,菜叶、烂菜弄得满街都是。那时,既没有清洁工,也没有水泥地板。一遇到天热、下雨,那些烂菜就会臭气熏天,满脚都是;那时,也没有图书馆、阅览室,更没有体育健身场所。人们如若去长寿城里,还得很早起来去赶每天固定的班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双龙场也快速地发展起来。最初的变化是那条狭窄的公路加宽成龙兴街,在这里,开餐馆的、宾馆的、服装店的、孕婴店的,店店琳琅满目,处处宾客满员。龙富街还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菜市场,卖菜的,卖水果的,卖干货的,卖小百货的,井然有序,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到处乱丢、乱放。街道每天也有清洁工清理、打扫。早上一起来,整个街道赏心悦目。以前的老医院也搬迁至双龙到长寿湖的公路边上,节省了很多患者的时间,让他们直达所想去的科室。特别是位于龙祥街处的双龙社区,更是以“服务群众,履职尽职”为工作理念,密切联系群众,真心为民服务,扎实开展社区各项工作。双龙镇还建有“一站式”服务平台、养老服务站、民事纠纷调解室、图书阅览室、留守儿童关爱室等,为社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等服务.
行走在双龙镇文化长廊里,我的心仿佛如秋风吹过,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也跟着那些美丽的文字浪漫起来。这条街我有很多年没有来了,可没想到的是,现在已打造成一条具有文化内涵的街道。在这里,你可以不用导游给你讲解,你都可以了解到双龙的历史和发展。实际上,双龙得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廖井丹、王秉楠、程谦谋的故乡,乡贤、寿星、孝星随处可见,处处让人感动不已。它交通优势明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省县乡道三个层次,构筑了立体交通网络。渝万城际高速铁路长寿湖站出口设站双龙镇天堂村,从双龙乘坐高铁到重庆主城仅需20分钟,到长寿城区仅需8分钟。其余多层次的公路通道四通八达。龙湖迎宾大道、长双路、何华路、龙乐路、平罗路等在双龙场镇交汇贯通。场镇通往各村居的主要农村公路,也已全部硬化。
漫步在双龙中学里,宽大的操场不禁让我想起了高中时代,我的心一下回到了那个天真而又浪漫的年代。那时,我高中的每一天,几乎天天和书本在一起,虽然最后没考出理想的分数,但我努力了,用功了,我不后悔。因为,这里是我文学之梦开始的地方!现在,虽然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仍然知道我那时拿着书本,在这里苦读的每一个昼夜和每一个角落。此时,看着一个个学生从我面前走过,我仿佛看到了我高中时的背影……
徜徉在双龙镇的每条街上,我总是好奇地看着街上的一切,这是我以前的双龙街上吗?尤其是黄昏,大片的红云在天边燃烧,蔓延,把双龙镇浸染得格外的亮堂。这时,吃完晚饭的人们,成群结队来到文化广场跳坝坝舞;或者到新修的高铁站广场、在乡村硬化路上散步、行走;在体育健身场健身;在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室阅读、看书……这是怎样的一种画面啊!就像一幅绚丽的彩色画卷挂在乡野的天幕上。那流动的车辆、闪烁的灯光、丰收的场面、喜悦的景象,怎不叫人思绪奔腾,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