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于过滤发酵酒液的漏器。 |
 |
七孔的贾湖骨笛。(资料图片) |
 |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炊具鼎。 |
 |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陶器。 |
日前,河南省新郑裴李岗遗址最新发现距今约8000年使用红曲霉发酵酿成的酒,确认了裴李岗人使用红曲霉制曲作为发酵剂,利用稻米,并加以芡实和小麦族种子为原料进行酿酒的行为。在此之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也曾出土了距今9000~7800年的五孔和七孔骨笛,经测试还能奏出完整的五声或七声音阶。8000年前尚处在伏羲的三皇五帝时代,那时候人们的快乐原来同现代人也差不多……音乐与小酒,成就了一天辛苦劳作之后生活中微小而踏实的幸福与满足。
伏羲时代的精神生活
传说中的伏羲氏生活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时的裴李岗、老官台和磁山先民,都进入了母系氏族部落社会,具有较发达的锄耕农业。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烧制陶器、纺织和酿酒技术,开始豢养犬、猪、羊等家畜,甚至还发明了乐器。1984—2001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30多支距今9000—7800年的五孔和七孔骨笛,被视为世界最早的笛子。
贾湖遗址属于裴李岗文化,是以凤鸟为图腾的少典氏活动范围,而少典氏相传为伏羲之后。考古学家们对贾湖遗址的木炭和泥炭作了 C 14 测定,其中 14 支七音孔骨笛的年代是距今 8200—8600 年,由此得出了 “中国八九千年前已经使用了七声音阶”的结论。
这些骨笛由丹顶鹤的肢骨(翅骨)被截去两端骨关节形成中间稍细两端稍粗的骨管,再钻音孔而制成。其形制固定,制作规范,多数笛子的开孔处尚留存有刻画的横道,说明工匠在制作这些笛子时,经过了比较精确的度量和计算。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对其进行测音后,发现贾湖骨笛已经具备了七声音阶结构,并且发音相当准确。音乐家用贾湖M282,20号骨笛尝试着吹奏清代民歌《小白菜》,发出的音色清脆,音高也极为准确,说明早在八九千年前的伏羲氏时代,中华先民的音乐知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此之前,业界一直质疑我国 2000 多年以前的先秦有无七声音阶,荆轲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时所用的 “变徵之声”是否由两河流域东传而来。贾湖骨笛的问世,让这些疑问迎刃而解。贾湖骨笛彻底改写了中国音乐史的远古部分,使中国音乐艺术的源头一下子向前延展了 6000 年。中国音乐史第一次甩掉神话传说这根“拐棍”,以考古学实证的方法,全新地、科学地诠释了中国远古时期精神生活的面貌。
这些文物仿佛向现代人展示了这样一幅生活场景:伏羲时代的人们在龟甲、骨器和石器上契刻符号式的原始文字,用以记事,将烧制的陶器工艺品摆放在案头观赏。休息时,男人拿起石片、陶片和着七孔骨笛伴奏,音律相当准确。女人们则打扮得花枝招展,发髻梳得高高的,头上插着骨笄,身上佩着骨饰和松绿石等,欢乐地跳舞,庆贺丰收。
红曲霉酿酒技术实证
无独有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裴李岗遗址项目负责人日前在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披露,新郑裴李岗遗址最新发现距今约8000年使用红曲霉发酵酿成的酒,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使用这一酿酒技术的实证。
研究确认了裴李岗人使用红曲霉制曲作为发酵剂,主要利用稻米,并加以芡实和小麦族种子为原料的酿酒方法。对出土物进行检测的研究团队在两件陶壶的残留物中检测出了丰富的红曲霉菌丝和闭囊壳以及具有发酵特征的稻米淀粉粒,表明陶壶被用于酿酒和储酒。遗址内还出土了一件或用于过滤发酵酒液的漏器,一件或用于温酒的炊具鼎。
此前也有研究揭示了仰韶文化的酿酒方法中包括利用红曲霉为发酵剂的技术,但均晚于裴李岗文化。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浙江义乌桥头遗址、陕西临潼零口遗址等出土的用于盛酒的陶壶,则属于伏羲时代,也就是距今9000—7500年。专家认为,在多个遗址点发现酒,也反映出先民食物加工方式的一种变革或者流行可能存在技术传播路径。
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遗址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从考古挖掘的文物来看,当时的人类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他们会在田里种植小米,又会在家里养猪。同时也是现时中国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占陶器总数的68%以上,夹砂红陶次之,占总数的28%以上,泥质灰陶最少。为研究我国农业起源与发展、陶器制作、纺织业、酿酒工艺等提供了大量重要实物例证。
本次除了发现先民们的酿酒技术,考古工作者还通过提取微化石的方法获得了微体纤维遗存,发现陶壶耳部穿孔中有染色特征的韧皮纤维,很可能是穿绳使用的遗存。有些纤维经过染色,可以辨别出的颜色主要为蓝色,也有个别为粉色和黑色。
据了解,韧皮纤维是从某些双子叶植物茎周围的韧皮部分获取的纤维,主要包括亚麻、荨麻、苎麻、黄麻和大麻等,同时也可以从树木的韧皮部分获取纤维。
这一发现表明当时使用颜料染色工艺的存在。不过,目前还无法鉴定染料的来源,这一谜团未来有望通过化学分析破解。
(本报综合)
相关链接>>>
名词解释
裴李岗遗址
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距今约8000年。该遗址出土的器物有独具一格的文化面貌,被考古学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早在8000年前,先民们已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氏族经济生产活动。
伏羲时代
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传说中的三皇时代(结束于公元前3077年)在位的君主有燧人氏、伏羲氏与神农氏。专家根据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结合文献材料,认为三皇时代是“以石为兵”的新石器时代,凡神农氏之前的传说人物,均可视为这一时代的氏族代表。漫长的三皇时代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期,早期的女娲也常被列为三皇之一。
本版图片除资料图片外均由新华社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