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乾隆御定石经》 |
 |
《汝帖十二卷》 |
 |
《杜工部草堂诗笺》 |
“十三五”时期,我国古籍修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古籍数字化成果丰硕,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日前,在武汉召开的2021年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座谈会上,主办方公布,全国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另1.8万函,共2861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占预计存藏机构总数的96%以上。
“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39家古籍收藏单位一起公布古籍,目前我国公布的数字化古籍相当于20部《四库全书》的量。”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取得了很大进展。依托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古籍修复工作,设立清宫“天禄琳琅”、迪庆州图书馆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同时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馆藏,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10万部(件),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极大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古籍资源的利用需求。
据了解,本次全国古籍普查公布了新一批珍贵古籍,包括清《乾隆御定石经》、明初拓本《汝帖》、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等。其中《汝帖》收藏在重庆图书馆。
清《乾隆御定石经》
孔子博物馆藏
孔子博物馆藏《乾隆御定石经》,是2019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举办碑帖编目与鉴定研修班时的新发现,确定为清乾隆初拓本,自嘉庆元年赏赐孔府后,保存至今。
《乾隆御定石经》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官经。经文以江苏金坛恩贡生蒋衡耗时12年的手书“十三经”为底本,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乾隆五十六年动工刊刻,乾隆五十九年刻成,共计190 石62万余字。
这部拓本的原石目前仍完整保存于北京国子监,但是原石上的经文早已损泐严重,石经内的少数文字也屡屡被后人磨改,即使是拓本也存有多个不同的版本,因此早期的乾隆版内府拓本十分罕见和难以认定。而从外观看,孔子博物馆藏的《乾隆御定石经》品相完好,经折装裱,明黄封面,正中楷书“乾隆御定石经”题签,翻检内页,御制墨色乌黑发亮,字迹清朗,工楷蕴藉,非常清晰,专家因而得以根据文献记载核对磨改内容。
核对发现其中《尚书》“罔不袛肃”“罔顾于天显民祗”中的“袛”字,初刻为“袛”,后世的拓本中渐渐已将右半“氐”改为了“氏”,而孔子博物馆藏《乾隆御定石经》拓本中仍然用的“袛”字。“厥德匪常”之“匪”,后世已改为“靡”,而孔子博物馆藏《乾隆御定石经》拓本中仍为“匪”。另外,还有“九叙惟歌”之“歌”字,亦为磨改之前写法。
根据这些考证,专家认为这部拓本可能是当年清代皇帝赏赐给孔府的,且极有可能是刻成之后墨拓颁赠的第一批,也就是珍贵的初拓精拓本。是研究经学、史学不可多得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和研究价值。
明《汝帖十二卷》
重庆图书馆藏
重庆图书馆藏明初拓本《汝帖》(即明拓法帖《汝帖十二卷》),今年7月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是碑帖普查编目中的重大发现,也是重庆首部入选珍贵古籍名录的碑帖类文献。
法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载体之一,一般指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镌刻在石或木板上,然后拓成墨本并装裱成卷或册的刻帖。但碑帖的鉴定不同于其他古籍,不仅要求鉴定者具备丰富的金石学研究鉴定能力,还需鉴定者对文字学、书法绘画、传拓雕刻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有深厚的积累。近年来,重庆图书馆联合西南大学,对馆藏的碑帖进行了整理和编目,对于其中保存较好的,则邀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专家进行二次鉴定。终于使得《汝帖》这部珍贵碑帖古籍进入大众视线。
重庆图书馆所藏明拓法帖《汝帖》为4本蓝色封面的剪裱本法帖,品相颇佳。其内容最初由北宋汝州太守王宷于大观三年(1109)刻于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其文字部分取自《淳化阁帖》《绛帖》,主要收录了颜真卿、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经考证,重庆图书馆所藏的《汝帖》的拓印时间为明代前期。尽管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但除了纸张有些泛黄以外,整体品相较好,考据点清晰可辨,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从墨迹内容观察,字口清晰,笔道遒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书内有明代著名藏书家项子京的收藏印,证明其曾经被收藏大家所收藏,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它是历代书法家留下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宋《杜工部草堂诗笺》
上海图书馆藏
2018年,上海图书馆在古籍普查时发现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并且可与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的藏本合璧。
《杜工部草堂诗笺》由唐代杜甫所撰,宋代蔡梦弼所笺(注解)。蔡梦弼,字傅卿,是南宋建阳地区著名出版家。乾道七年(1171),他所刊的《史记》为《集解》《索隐》最早的合刻本。同时,蔡梦弼还曾为韩愈、柳宗元的诗集作注,可惜均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这部《杜工部草堂诗笺》还留存于世。
蔡梦弼版的《杜工部草堂诗笺》系南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成书后建阳第一刻本,刊刻精美。原本共五十卷,分为分类、编年、分体三大类,是编年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版本之一,但在后世流传中分离二处。
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存三十九卷(一至十九、二十二至三十五、三十九至四十一、四十八至五十),钤有“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印。近年来,中国国家图书馆曾将馆藏两部宋刻本配合影印入《中华再造善本》,也只得四十八卷,缺了二卷。
而上海图书馆本次发现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宋刻残本现存仅有一册,刚好一共二卷,是其中的卷二十至二十一,也钤有“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印,为清初藏书家季振宜旧藏品。恰好可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杜工部草堂诗笺》配出一个完整的五十卷本。
据了解,除了宋刻版,《杜工部草堂诗笺》最初也曾有过元刻四十卷本,经后人编次,凌乱错漏。而此宋刻真本尽管能保持文字的原貌,却因为此前的残缺不全,也没能得到充分利用。可以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者限于条件,大多只能依据一个误本作为研究的基础。如今,《杜工部草堂诗笺》的完整合体出现,能为研究学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未经后世淆乱的文本作为工作底本,也能为古籍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好的读本。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