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
第06版:科技创新·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2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

  (上接05版)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强镇、科技名村、科技小院,示范引导更多科技要素下沉乡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社团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专家大院、村会合作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设施导入农户,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行动,示范带动更多农村青年创业致富。

  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加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科普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渝州行等流动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在边远涉农区县全覆盖。支持企业、科技社团等社会力量深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咨询服务,加大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科普服务力度,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三)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守规章重安全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推动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

  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最美青工”“最美应急人”“巾帼建功”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实施技能中国创新行动。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统筹利用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发现、培养高技能人才。打造“巴渝工匠”职业技能大赛品牌,组织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职前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进一步突出科学素质、安全生产等相关内容,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开展一线创新工程师培训。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权益保护、健康生活常识等通识培训和科普活动,提高职工安全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求学圆梦行动等,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

  发挥企业家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企业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价。发挥“科创中国”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推动相关互联网企业做好快递员、网约工、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科学素质提升工作。

  (四)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丰富老年人科普服务的供给内容、渠道途径、方式方法,稳步提升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实施智慧助老科普行动。加强家庭、社区、社会协同,通过宣传教育、体验学习、尝试应用、互助帮扶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老年科技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开设智能手机使用、智能就医、智能消费、智能金融等课程,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增强老年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防灾减灾和应急避险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充分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鼓励社会工作者参与。

  实施银龄科普专项行动。积极开发老科技工作者人力资源,发展老科协、老卫协、高教老协等组织,充分发挥老专家智力资源,发展壮大老年人才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吸纳更多优秀老专家加入院士专家科普讲师团、科学传播专家团、健康科普专家库等专家队伍,在社区、农村、校园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增强科学执政本领,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找准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强化对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水平,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公务员培训规定》,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把科学素质教育纳入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内容,市科协会同市委直属机关工委依托科协党校打造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讲堂。充分发挥重庆科技馆等科普场馆作为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重庆干部网络学院、红岩魂智慧党建等平台开设科学素质课程,打造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升科学素质的“身边课堂”。常态化开展面向基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干部的科学素质培训工作。

  在公务员考核录用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和任职考察中,强化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引导激励其学习掌握科技知识,提升科学素质。鼓励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带头参与科普活动,宣传国家科技政策,为推动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作出积极贡献。

  四、重点工程

  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实施5项重点工程。

  (一)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形成相对完备的科技资源科普化体系和配套政策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的科普功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普责任意识,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

  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开展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服务评价,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转化机制。鼓励市内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推动成立重庆市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盟,有效集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科普资源。积极承接国家科普学分制试点,推进研究生开展科学普及。分类制定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指南。

  实施科技资源科普转化专项行动。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开发科普资源,加强与传媒、专业科普组织合作,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鼓励在新建重大科技(科研)设施和基础工程中,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开发科普功能;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已建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活动,鼓励企业设立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设施。

  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推动“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先进事迹宣传推广,培育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成为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表率。举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重庆英才讲堂、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等活动,参与中国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和科技创新成就,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深入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举办创新争先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等评选表彰活动,选树宣传最美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巾帼建功标兵等,树立科技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推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向公众解读、宣传、推广科技成果。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增强科普能力,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营造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壮大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团规模,推动成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技术门类的科学传播专家分团。

  (二)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加强科普资源开发和整合,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多渠道推进数字科普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服务数字社会建设,加快发展科普文化产业。

  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强化需求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理念,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加强科普重庆品牌建设,推动科普中国优质资源落地应用,统筹科普内容建设和传播渠道,为公众提供精细化增值服务。依托现有平台构建市级科学传播网络平台和科学辟谣平台。加快科普信息化终端设备布局,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倾斜。

  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推动图书、报刊、音像、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鼓励公共交通、户外电子屏、楼宇电视等各类媒介增加科学传播公益广告内容,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引导主流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科学传播能力培训。促进媒体与科学共同体的沟通合作,增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建立健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发挥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资金在助力科普信息化资源集成中的作用。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支持围绕重点人群,开发一批针对性强的科普资源。支持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科普作品。扶持科普创作人才成长,培养科普创作领军人物。(下接07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