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下称《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据了解,《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创造能力更加突出、运用成效更加凸显、管理服务更加高效、基础支撑更加夯实5个定性目标。
对此,我市将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通过5个方面重点任务和10个专项工程,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具体如何落实?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知识产权创造
促进高质量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增长
据悉,“十三五”期间,我市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数量增长显著,促进创新创造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突破3.5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3件,PCT(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累计申请量达到1645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地理标志拥有量、农产品商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分别达到60.4万件、278件、10.1万件、373件,其中地理标志拥有量位居全国第六位;普通作品版权登记量累计达到56.3万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总量突破10万件,其中普通作品版权登记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位。
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市将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促进高价值专利、知名商标、精品版权、优质地理标志、优良植物新品种等高质量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增长。
具体来讲,从完善“知研合一”的创新机制方面,我市突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实施知识产权“强企”行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深化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知识产权“伴随式”服务改革,加大对全市创新基地和创新主体的帮扶力度,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产出质量。优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立供需匹配的对接渠道,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深度合作,引导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推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与企业的研发、应用、产业化同步部署、推进和布局。
据介绍,《规划》设立了10个专项工程,包括实施高价值专利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招商引智;实施商标品牌建设工程,开展商标品牌培育计划、商标品牌推广行动、商标品牌服务行动和商标品牌海外护航行动;实施版权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建设“基地+中心+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版权孵化平台、西部(重庆)科学城软件正版化服务中心和西部领先的版权产业示范区,培育版权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版权贸易服务基地,将有力促进高质量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增长。
知识产权保护
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市将建设以优化创新和营商环境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包括推动《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修订和《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制订工作,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争取建立专门化审判机制等。
二是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包括加快推进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各类平台的协同配合;完善知识产权技术支撑,运用新兴科技不断提升执法水平;加强部门间协作,深化京沪渝等12省(区、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保护协作。
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强化对商业秘密、医疗健康领域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另外,为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能,我市将创新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政策,加快建设重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启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收储机制,以此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实施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和专利标准化工程,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促进技术、专利与标准协同发展,围绕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未来产业,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融合发展,提升知识产权与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培育知识产权强区强县,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合作,深入推进“一区两群”知识产权协调发展,不断提升重点区域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知识产权服务
推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
据悉,“十四五”时期,我市还将通过夯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基础,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和创业环境。
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夯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基础方面,我市将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加快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智能化政务服务。同时,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建设,推动区县建设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规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环境。
在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持续深化知识产权“放管服”改革,推进知识产权申请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整合国家知识产权局重庆业务受理窗口业务功能,实现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业务受理“一窗通办”。改进服务方式,推行电子申请、电子票据、短信提醒服务。面向多层次、多样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需求,加强专题数据库建设。面向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主体,结合实际需求,开展区域规划、产业规划、企业经营、研发活动、人才管理等专利导航活动。
在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方面,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优质服务机构落户重庆,推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机制与模式,推动重点企业和园区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专员派驻机制,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互补互促。加大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力度,健全监管机制,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
“《规划》提出到2025年知识产权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的预期性定量指标,为此,我市将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重庆高新区、两江新区等创新要素密集区,整合知识产权代理、运营、金融、法务等服务机构,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实施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品牌服务机构的创建与聚集。”该负责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