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院 点亮畜牧之光
第08版:庆祝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成立70周年
上一版 下一版  
科技兴院 点亮畜牧之光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1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兴院 点亮畜牧之光
——献给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建院70周年

  核心提示>>>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前身是1951年川东行署设立的“川东荣昌种畜场”,经十四次易名九次变更隶属,2004年定名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系公益一类畜牧科研事业单位,是全国文明单位,是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是国家现代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合作中心和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是全国科技特派员先进集体。

  其宗旨是开展畜牧科学研究、促进畜牧业发展;职责任务是开展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研究、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兽医与兽药科学研究、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研究、畜牧养殖环境与工程技术研究、牧草育种与草地生态研究,承担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畜牧科技合作与交流等。

  该院总部建在我国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所在地——重庆市荣昌区,B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拥有在职职工500余人,内设机构25个,其中研究所12个。在国内的重庆、四川、香港以及国外的南非等地设有17个分院(所)。

  蓝天与白云同行,追寻畜牧绚丽的梦境;理想与责任同行,耕耘美丽富饶的土地,创造生态发展的奇迹。科技兴牧、服务三农,我们家园一派生机;科技兴院、经济强院,朝着世界一流的名院迈进。

  青山与绿水同行,勇攀畜牧科技的高地;绿色与健康同行,耕耘美丽富饶的土地,创造生态发展的奇迹。科技兴牧、服务三农,我们事业一派生机;科技兴院、经济强院,朝着世界一流的名院迈进。

  ——摘自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歌《同行》

  70年是一条奋进之路。

  70年是一首发展壮歌。

  70年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重牧人以拳拳之心、灼灼之意守望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以下简称重庆市畜科院)的天空,艰苦创业,奋进跋涉,拼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让畜牧科技之光熠熠生辉。

  70年风雨兼程,重庆市畜科院坚持“科技兴院、经济强院”方针,践行“科技兴牧、服务三农”宗旨,实施“科技支撑畜牧业、成果致富千万家”行动,充分发挥公益性科研院的重要功能,扎实做好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科技扶贫,为推动乡村振兴、推进科研事业高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70年求索创新,重庆市畜科院坚持把畜牧科技融入到畜牧业发展当中,充分发挥畜科院专家智库作用,把发展重心放在畜牧科技创新上,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的进度和成果转化的力度,全面引领重庆畜牧科技水平。

  70年砥砺耕耘,重庆市畜科院推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工作不断深入、科研条件不断改善、国际交往不断发展,朝着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科研实力更加雄厚、研究成果更加显著、助农发展更加有效的世界一流的名院迈进。

  A 聚才 坚定“人才强院”

  人才聚,事业兴;事业兴,牧业旺。

  无论是位于荣昌区的重庆市畜科院总部,还是坐落在渝中区的重庆市畜科院B区,都是人才济济,聚集了一批与时俱进、精研深耕的畜牧界科技精英,他们在这里求索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发展和壮大着畜牧科技事业。

  自建院以来,重庆市畜科院始终遵从“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程来抓,坚持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环节上下功夫,努力让人才集聚,让人才升华,让人才闪光。

  该院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思想,紧紧围绕“强党建 重科研 创佳绩”这一主线,奋力画好党建与中心工作“同心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尊重人才、服务人才、激励人才”工作思路,坚持不懈地推进人才强院工程:积极拓宽招才引智渠道;突出高端引领定位,着力培育创新人才;坚持严管厚爱结合,强调激励约束并重,积极探索新的人才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在这里,我们看到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的决心。该院积极选派中青年优秀科研人员外出研修,到基层实践锻炼、增强才干、锤炼本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安排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采取“给位子、压担子、搭台子”的方式,对引进人才给予潜心致研的事业平台,给予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努力解决好科技人员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问题,促使他们安心致研,施展才华。

  在这里,为营造团结、和谐、稳定、积极的创业氛围,激励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注重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制度的配套衔接,在科技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技人员考核机制、评价机制、职称评聘机制、人事管理、人才政策等方面,制定出一整套系统的导向性制度和规定。

  在这里,通过积极推进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改革,完善以实绩和贡献为基础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突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建立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让有为者有位、让实干者实惠、让吃苦者吃香”,形成一种“晋升者干劲十足、降聘者奋起直追、保岗者心有余悸”的良性循环。

  在这里,通过持续完善成果转化分配和激励机制,不断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并积极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真正俯身向下扎根在土地深处,使畜牧科技人才遍布乡间,使畜牧科技之光照亮田野。

  今天的重庆市畜科院,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博士67人、硕士146人,其中高级职称169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等拔尖人才70人;培养创新团队17个,25人在国际国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柔性引进英国、日本等知名专家32人……人才梯队和团队结构日趋完善合理。

  从中,我们看到的是重庆市畜科院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的积极效应;我们看到的是推动畜科院发展的强大人力和智力支撑,是畜牧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巨大潜力与希望。

  B 夯基 筑牢“科研平台”

  回望重庆市畜科院一路走来的足迹,我们会看到什么?

  我们看到的是科研平台的涌现,是科研条件的改善,是科研环境的嬗变。

  创建初期,重庆市畜科院没有任何工作用房、实验场所、实验仪器设备以及生活设施,在极其困难的科研、生活条件下,该院开始了建设、科研工作。短短几年时间,便修建起数栋试验猪舍,对属地内地主庄园和房舍进行改造,作为办公和生活用房,改善单位生产、试验、办公和生活条件。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经费、设备等方面,国家给予的支持和投入逐年增多,重庆市畜科院迎来科学的春天,干部职工工作热情空前高涨,科研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重庆直辖后,上级将重庆市畜科院作为重点支持的科研单位,争取到上级多个部门大量专项资金支持,相继建成农业部养猪科学实验室、农业部西南设施养殖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畜牧科技孵化基地等34个国家和省部级研发平台,并承担了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科技创新中心、重庆良种肉牛繁育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使该院成为全国地方畜牧系统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部级检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孵化器、科研示范基地”的科研院所之一,研发条件得到极大优化。

  特别是近10年来,重庆市畜科院狠抓科技平台建设,加快提升科研能力。科技部“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牧硅谷星创天地”,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农业部“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蜂业、水禽、蚕业、草业4个国家级综合试验站”,以及重庆首席专家工作室,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市山羊、肉鹅遗传改良、肉质评价与加工、医用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草业、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中心等获批立项建设,组建了转基因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动物环境与福利国际研究中心;2013年,该院新成立“生物技术中心”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心”;2014年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项目——创新中心交付使用……

  国家实施“十三五”规划后,重庆市畜科院加快改善科研条件,持续加强“重牧硅谷”“公共研发平台”“第三方公共检测平台”“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与大数据服务平台”“人才培养与论坛展会服务平台”等六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在“十四五”开局的2021年3月18日,“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全面启动中心建设工作。

  如今,重庆市畜科院拥有实验室2万余平方米,实验仪器2100台套,试验基地5000余亩;建有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动物转基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动物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究中心、猪品种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公共研发平台和试验基地等76个。这一个个重量级研发平台和试验基地昭示着重庆市畜科院的强劲实力,意味着该院拥有坚实的创新创业环境条件。

  C 创新 催生“科技成果”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曾经,重庆市畜科院的科技工作者凭借一杆秤、一把尺、一个听诊器等再简单不过的器具,选择优良荣昌种猪,建立良种繁育基础猪群,进行荣昌猪的性能观测和系统选育,开展大群养猪、牧草栽培等试验。

  曾经,重庆市畜科院的科技工作者以养猪应用技术和技术开发为重点,利用荣昌猪进行瘦肉型品系选育,研究养猪生产中的繁殖育种与杂交利用,饲料饲养和猪病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结合进行必要的应用基础研究;在荣昌猪的品种保护、生产性研究示范、养殖技术推广工作中均取得重大突破,使荣昌猪以其耐精饲、抗病力强、繁殖力高、瘦肉率高、杂交优势明显等优良特性闻名遐迩,得以在全国推广。

  从重庆直辖到2003年,重庆市畜科院研究方向逐步向基础性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工程研究、培育新品种等方面转移,先后实施了《新荣昌猪Ⅰ系的推广及配套利用》《肉牛产业链关键技术引进和中国安全优质牛肉生产体系建设》等重大项目,培育出的新荣昌猪Ⅰ系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重庆市畜科院进一步突出科学研究,加强科技创新。该院紧密结合“三农”工作和现代畜牧业发展实际,重点强化与国家农业创新体系要求相适应的学科建设,突出发挥生猪健康养殖、畜禽率种和草食牲畜研究的特色优势,合理配置研究资源和科技力量。2011—2015年,开展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三峡库区山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集中型沼气工程自动化、标准化、产业化、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研究,以及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养猪生产与动物福利》《养殖设施与设备》《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养殖技术》研究。

  特别是进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重庆市畜科院坚持创新驱动,全力推动科研兴院工程,切实担负起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兽医与兽药科学、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畜牧养殖环境与工程技术、牧草育种与草地生态等学科基础性、应用性研究工作。

  重庆市畜科院大力实施“五个专项”行动,其中,“一百个重大项目研发行动”不断取得新突破:成功培育并获得我国唯一一个人源化抗体转基因小鼠,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在国际上率先培育出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双敲猪;在国内首次培育出无菌猪;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培育了目前唯一的听力缺陷疾病的大型高等动物——荣昌猪模型;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蚕丝人工神经的制备方法;发现了全新的山羊新类群——铜梁麻羊……牵头制定《面向2035我国畜禽高效养殖与疾病防控科技发展规划战略》《“十四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畜禽水产与疫病防控”专题规划(2021—2025)》,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目前,重庆市畜科院已先后承担科研项目13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省(部)级项目50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32项,授权专利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出版论著100余部。特别是以第一单位主持的《荣昌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开辟了地方猪种保护和利用的新模式;人源化抗体基因工程动物、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动物模型、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利用及蚕丝人工神经等研究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D 开放 深化“交流合作”

  创新推动人类进步,创新需要开放交流。

  如果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科技创新则可能会出现“闭环运转”问题,会因为与世界脱节而导致闭门造车和落后于人。唯有准确把握好开放交流、合作创新的原则和过程,才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

  从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交流指导,从创立“重庆市畜牧产业创新创业联盟”到成立“中国荣昌·西南优质安全猪肉全产业链生态联盟”……作为“动物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讨会”“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的发起单位和举办地,重庆市畜科院广泛而深入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

  自始至终,重庆市畜科院从未停止过科技合作交流的步伐。

  仅以今年上半年为例,该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重庆澳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17家科研院校和企业开展新技术与产品的联合研发;与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荣城构羊现代农业(重庆)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研发机构8个。同时,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青海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14名。

  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扬州)、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重庆大学、匈牙利驻渝领事馆、丹麦驻华大使馆、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三峡职业学院、市建委乡居乡愁乡村振兴研究所等34个国内外科研院校及企业100余人次到该院开展学术交流。

  该院主办了“中国南方草地牧草资源调查”西南课题组2021年工作推进会;承办了非瘟背景下规模猪场生物安全防控培训班;80余人次参加了第十九届(2021)中国畜牧业博览会、中国肠道大会、2021首届国际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峰会、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生物及酶制剂标准化工作组委员会议暨标准化培训会议、全国中兽药创新大会、全国生物固氮学术研讨会、中国(成渝地区)-匈牙利创新合作大会、重庆市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培训会等学术会议,做大会学术报告12个。并举办院内学术报告会6场次,9名专家作学术报告。

  今年10月下旬,该院还承办了为期2天的“2021动物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丹麦、意大利、奥地利、克罗地亚等10个国家以及国内的院士、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新闻媒体等300余人通过视频连线、莅临现场方式参会。目前,研讨会已成功举办7次,已成为国内外畜禽环境与动物福利领域内著名的品牌研讨会之一。

  70年岁月如歌,70年春华秋实。风雨兼程70年,高歌猛进70年,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开展畜牧科学研究、促进畜牧业发展,畜牧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面向未来,重庆市畜科院将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畜牧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加强畜牧科技交流,倾情为建设现代畜牧业献智献力,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

  E 服务 强推“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只做纸上的花朵。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自创立以来,重庆市畜科院坚持以服务地方畜牧养殖业,促进地方畜牧经济发展为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

  特别是近年来,重庆市畜科院积极作为,全力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由科技部授牌的首批农业星创天地“重牧硅谷”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联建17个分院(所)和8个研发机构,建有一批农技服务与成果转化示范乡镇,实施骨干企业深度合作、乡村振兴和畜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精英培养等行动;创新“科研院所+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企业+家庭农场”的新型农技服务推广模式……

  让我们回头走进2020年,将看到重庆市畜科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的精彩剪影。

  “重牧硅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年内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企业5家,获2020年度市科技局绩效考核“优秀”;累计入驻企业60余家,培育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10家。中国畜牧硅谷产业集群总部实力更加强劲。

  深入开展重在“实效”的“一百家骨干企业的深度合作行动”,年内新增与重庆赛迪益农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铁骑力士集团、重庆中科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中元汇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神眼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重庆临空都市农业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中金高通(珠海横琴)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等20余家高校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累计与120余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有序推进重在“立地”的“一百个农技服务与成果转化示范乡镇建设行动”,年内入选“三区”人才24人、市级科技特派员58人、区县科技特派员9人,覆盖全市18个区县;“科技特派员网络公开课”2个课题在线网络直播;开播“专家大讲堂”14期,观看量达到1.2万人次以上。累计在云南镇雄、泸水,四川内江、大竹,重庆荣昌、酉阳、城口等29个区县117个示范乡镇推广技术110余项,举办技术培训班400余期,培训人员2.5万余人次,带动养殖企业和农户增收,受到各方好评。

  持续开展重在“无私”的“一千名畜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精英培养行动”,年内创办或领办、培育企业及合作社11个,解决技术难题118个,培训畜牧精英800余人。累计为基层解决技术难题300个以上,培训畜牧精英3000人次以上,切实为乡村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提供人才保障。

  文/何军林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