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给血液病患者播撒生的希望
第06版:科技创新·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刘耀:给血液病患者播撒生的希望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1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巡礼

刘耀:给血液病患者播撒生的希望

本报记者 刘代荣

    人物介绍

    刘耀,1977年1月出生,医学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淋巴肿瘤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系统疾病学组委员、中华老年医学会血液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临床核医学专委会常委等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军队创新课题1项,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共发表论著60余篇。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刘耀(左三)在查看患者病史情况。

    刘耀(左二)召集科室人员研究治疗方案。受访者供图

  8年前,一个阴雨绵绵的凌晨,一对中年夫妻带着刚满5周岁的小女孩,来血液科向刘耀医生告别:“谢谢刘叔叔,再见!”

  看着满含泪水的中年夫妻带着天真的小女孩无奈地走出血液科,军人出身的刘耀眼睛湿润了。

  “小女孩患上了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这是一个高度恶性的血液肿瘤,临床上没有太有疗效的治疗手段。”刘耀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道。小女孩经过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了便血、皮肤溃烂等严重的排异反应,加上经济原因,父母选择了放弃治疗。

  这件事让刘耀终生难忘。那个小女孩痛苦的表情和中年夫妻无奈的选择,常常让作为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刘耀心情异常沉重。

  哈姆雷特有一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刘耀说,把这句话用到面临移植选择的淋巴瘤病友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对类似患血液病的小女孩的父母来讲,是事关生死的重大选择。对医生来说,是必须作出的选择,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从那时起,刘耀决心朝着淋巴瘤的诊治领域钻研下去,期待能给更多血液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多年来,刘耀在“这个值得终生探索的问题”上,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而今,刘耀已走上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主任这一重要岗位,在淋巴肿瘤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深奥领域——

  “吸引我爱上血液病专业”

  早上6点起床,7点前到医院,利用交班前的一个小时查看最新的文献,学习最新的知识……

  刘耀的工作、学习、生活很有规律。

  刘耀出生于军人家庭,本科、硕士、博士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完成的,攻读专业方向也都是血液病。

  “军队不仅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我守纪、吃苦、奉献和敢于挑战、勇于胜利、忠于职守的作风。”刘耀说。

  为何选择血液病专业?刘耀笑着说:“当年本科毕业时,到郑州的某军队医院实习,第一个接触的科室就是血液科,随即被这个深奥的领域所吸引。”他介绍,血液病是造血系统疾病,引起血液病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涉及范围广,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众多。

  对刚刚接触血液病患者的刘耀来说,这些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吸引力。

  在实习期间,刘耀接触了大量血液病人,从病人们痛苦的表情和求生的欲望中,刘耀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实习完返回单位,他毅然报考了国内血液系统疾病的权威专家——陈幸华的硕士研究生。

  “当时,陈老师在全国仅招收2名硕士研究生,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名。”回忆当时被录取后兴奋不已,刘耀自豪地说。

  硕士毕业后,刘耀考上了陈幸华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一直从事血液病及血液肿瘤的临床、科研工作,多年的刻苦钻研,为他后来探索淋巴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刘耀留在了陆军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从一名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再到主任医师;从一名小医生,到血液病医学中心副主任,再到淋巴肿瘤科主任……一步一个脚印,刘耀走过了临床科研医生的必经之路。

  科研课题——

  “辛苦和努力才会有收获”

  “对于一个刚进入临床工作的研究生来说,要学习的知识很多,要做的事也很多。累点、苦点是常事,能持之以恒地坚守,才会有所收获。”刘耀说。

  2002年,就读硕士研究生的刘耀正式开始血液病临床工作。

  在血液科,刘耀在科室主任和前辈们手把手悉心指导下,逐步熟悉和掌握了血液科常见病的处理。

  在对大量血液病患者的诊治中,刘耀慢慢完成了从医学理论到病例治疗实践的转化。尤其是在危急重症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那时,除了认真做好临床工作,还要承担一部分科研课题。”刘耀说。在他看来,做临床是基础,搞科研是提升,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成为一名专家型的医生。

  “亲手喂养的小白鼠,觉得非常可爱,解剖时于心不忍。但为了弄清病理,又不得不残忍。”刘耀介绍,刚开始对饲养小白鼠、解剖小白鼠、培养细胞等实验室工作,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时间长了,重复的动作会让人产生厌倦感,唯有坚持。

  多年的“实战”锻炼和岗位培训,刘耀的科研课题水平得到了提升,先后于2008年、2012年、2017年独立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

  2008年申请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给刘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段时间,他不仅参与一线值班,还抽出大量时间从事科研工作。每天早上4点到科室查文献写课题,直到8点交接班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9点多回家匆忙吃完饭,10点多休息到凌晨4点,又到科室……这样坚持了一个月,项目得以成功申请下来。

  谈及科研成果——细胞移植治疗新方法的成功,刘耀花了8年时间。

  他介绍,在干细胞移植上,异基因移植风险高,病人移植后因排异、感染等原因导致移植相关死亡率在10%~30%;自体移植副反应小,病人死亡率在1%~2%。通过深入研究,他们找到了治疗的最佳方法:在6个月内做两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就能降低复发风险。

  目前,已有100多名病人接受了治疗,通过3年预后情况分析,治愈率为78%,疗效远远高于化疗和异体移植。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血液学杂志》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科学普及——

  “让更多群众远离血液病”

  “在我们病区,淋巴瘤病人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特别引人注目,一个又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一个又一个具有远大前程的中学生大学生不幸患上了淋巴瘤,让我们看了特别的痛心。”刘耀介绍。在血液科,从收治的淋巴瘤、白血病患者来看,有两类发病高峰人群,一类是儿童青少年,另一类是中老年人。

  是什么原因导致血液病发病率的上升?在他看来,由于环境染污和食品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液病尤其是淋巴瘤、白血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如何预防血液病的发生?刘耀介绍,除了从源头上加强环境治理,减少环境染污,杜绝食品污染,做好预防宣传工作也非常必要。

  为此,刘耀在做好血液病救治、科研工作的同时,也抽出宝贵时间从事科普工作,撰写了大量关于血液病方面的科普文章。

  在《儿童青少年如何远离淋巴瘤》科普文章中,刘耀告诉大家,儿童青少年预防淋巴瘤要特别注意4个方面:室内污染的预防、辐射的预防、营养不良的预防、病毒感染的预防等。

  在生活中,人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前几天洗澡的时候,好像摸到脖子上有个小鼓包?!难道是网上说的淋巴结肿大?与肿瘤有关吗?

  经常会有人向刘耀咨询如此问题。为此,刘耀撰写了《关于淋巴瘤,我们该知道的事》,受到大家的点赞。

  近年来,刘耀撰写了《快速解答:多发性骨髓瘤的12个最常见疑问》《淋巴瘤一般长在身体哪个部位》《得了淋巴瘤如何保健?》《哪些血液病会转化为白血病?》等科普文章。同时,他还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学校、社区、农村开展科普讲座和科普宣传,受邀到全国各地院校、会议论坛等作报告。

  采访结束时,刘耀说:“推动临床、教学、科研和科普全面发展的目的,都是让患者和群众实实在在地获益,播撒生的希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