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重庆理工大学5年转化1536项科技成果
第03版:科技新闻·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重庆理工大学5年转化1536项科技成果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1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在渝高校•校长系列访谈⑥
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
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杜惠平。重庆日报记者 龙帆 摄

  学校名片

  重庆理工大学始建于1940年,是一所具有兵工背景的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紧扣我市重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获批我市市属高校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率先成为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学科全球ESI排名前1%,连续三年位列《中国高校专利奖排行榜》前百强,被誉为“与重庆产业结合最紧密的高校”。

  今年8月,璧山区政府、重庆理工大学、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智能技术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重庆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以重庆理工大学石晓辉教授领衔的创新团队,将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一系列先进试验检测技术成果入驻研究院,服务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如何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科研方向、学科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哪些特色?近日,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

  谈成果转化

  通过对创新资源的垂直整合和横向整合,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重庆日报:重庆理工大学近年的发展有何特点?

  杜惠平:重庆理工大学前身是1940年创办的国民政府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建校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撑抗战时期兵器工业发展,如今已拥有80多年办学历史。

  近年来,学校发展归纳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与企业联系紧密,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二是兵工特色,这两点都体现在我们的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成效上。

  重庆日报: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特别考验“功力”,对此,学校做了哪些探索?

  杜惠平: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尝试。

  一方面,通过创新资源的垂直整合,推动原创性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比如我校彭东林教授、刘小康教授经过20余年的潜心研究、原始创新,取得纳米时栅技术重大突破,实现了高端装备关键部件的自主可控,得到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国家队”——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的资金和资源“加持”。今年5月,该集团和我校共同成立的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揭牌并正式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致力于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实现资源的横向整合。比如我们联合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九龙坡区政府成立了中国兵科院西南分院,实现校内外、市内外的横向协同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们已成功获批市属高校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我们将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形式,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谈学科布局

  所有学科全面对接服务重庆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重庆日报: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学校做了哪些工作?

  杜惠平: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学科布局,目前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点2个,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项目2个,形成了理、工、文、管、经、法、医、艺等多学科协同的格局。

  其中,我们瞄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施了学科对接产业行动计划,构建机械工程等“3+X”特色学科群,加快建设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学科学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平台,实现全校所有学科全面对接服务重庆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可以说,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推进新工科建设,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比如,在长安这样的汽车龙头企业中,大约有10%以上的研发人员来自我们不同时期的毕业生。

  重庆日报:才公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对高校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实现飞跃式发展?

  杜惠平:其实,我们已经积极参与到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有3个项目被遴选入驻科学城,即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兵科院西南分院和重庆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

  与此同时,随着重庆大力引进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很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学家团队在重庆设立了研发机构,他们需要本土资源来配合做一些“接地气”的工作,我们正好可以对接开展相关工作。比如,我们和兄弟院校北京理工大学就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短短两年多时间,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的发展非常迅速。在2021智博会上,我们还与法国达索系统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等深度合作。

  学校要实现飞跃式发展,我们还得走出舒适区,设定新目标。因此,我们将咬定2023年创建成功博士点的目标不放松,整合更多创新资源,搭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实现更大发展。

  谈未来发展

  建成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重庆日报:“十四五”时期,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等方面,学校有哪些打算?

  杜惠平:首先是要明确学校的定位。重庆理工大学要建成一所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就要有高水平的人才,而我们提出来的就是要成就师生的发展,让师生更有获得感、成就感。

  其次,要进行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更好地推动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工会、教代会、学代会等各方力量的作用,通过评价制度的改革让师生更有获得感、成就感。

  另外,我们还要更加积极地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人才培养上更好地兼顾专才和通才,在教师的成长上采取分类分级,根据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发展愿景来更好为他们“搭平台”“修楼梯”,让他们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记者手记

  教育的发展是成就人的发展

  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发展十分迅速,作为一所工科院校,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团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究其原因,杜惠平也多次提到,即学校以成就师生的发展为目标。就拿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来说,学校组建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建立“教授+工程师+研究生”专职研发队伍,为他们提供平台、资源、政策等支持;通过改革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80%或全部所有权,实现科技成果由学校与科研人员按份共有或科研人员全部享有,极大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这也倒逼学校不断地走出舒适区,给自己加压,给自己下任务。从杨家坪、花溪再到两江,校区不断扩展的背后,更有学校大刀阔斧地推进教育改革和特色发展,为抓住强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做出的努力。

  教育的发展是成就人的发展,师生更有获得感、成就感,有了更好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这是我们想看到的教育,也会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张亦筑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