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地下考古一瞥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主城地下考古一瞥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1 月 0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渝文物
重庆主城地下考古一瞥

铜博山炉

朝天门城墙瓦当

学士登瀛金钗

明玉珍墓金盂

酱园窑址黑瓷盏

毗卢寺遗址石造像组合

大树林1号墓陶器

  本报记者 关莹洁

  近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重庆近百年以来的考古工作进行了一次小结和梳理。

  重庆近百年考古工作是指,从20世纪20年代初外国探险者在重庆万州考察古文化遗址并发现石器文物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重庆考古工作的启动和发展。近年来,重庆考古已从传统考古技术向多学科应用转变,逐步形成发掘与保护、研究、利用并重的“一体化保护”理念。尤其在史前考古、巴文化考古、宋元(蒙)战争防御体系考古等重要考古发现方面成果丰硕。

  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梳理的相关资料中,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曾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从主城部分地区的文物代表中,就能一瞥巴渝大地别有韵味的考古特色和风格。

  渝中区

  铜博山炉【西汉】

  1982年1月,重庆市交电公司在市中区(现渝中区)临江支路进行基建工程中,接连发现五座汉代墓葬。在一座西汉墓出土的两件熏炉之中,有一件通高24.3厘米、底盘直径21.6厘米的熏炉,正是铜质博山炉。博山是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炉则是中国汉、三国、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这件铜质博山炉的盖子为博山形,山势镂空成孔,山顶穿一环钮,博山外环列一周十三个长方形镂空孔。盖与身作子母扣套合。身下有托盘,底作阶状,呈喇叭形,柄及腹部各一宽带凸弦纹,造型十分精巧。

  朝天门城墙瓦当【宋】

  朝天门城墙遗址位于渝中区朝天门街道。2015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发掘西水门到朝天门之间城墙时,清理了城墙、房址、柱洞、水井等各类遗迹300余处。主要发现物为明代城墙夯土层、宋元建筑废弃堆积层等。其中两宋遗存最丰富。这件瓦当就是其中的一件文物。

  瓦当是一种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构件,其上刻有文字、图案,字体行云流水。图案设计优美,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四神兽纹,等等。

  江北区

  学士登瀛金钗【明】

  明学士登瀛金钗1957年出土自重庆市江北县大竹林砖瓦厂内的蹇芳墓(现属江北区辖区)。明朝重臣蹇义之子蹇芳未婚而亡,恰逢公主未婚夭折,明成祖朱棣便赐蹇芳为驸马,将公主的遗物与蹇芳合葬。因此,蹇芳墓又称驸马坟。这件金钗便属于这位不幸夭折的公主。

  明学士登瀛金钗长16.4厘米,宽6.5厘米,重52克,绚丽华贵,制作技艺极其精巧奇妙。钗脚呈长针状,钗头呈灵芝状,寓意吉祥长寿,镂空累丝,层次丰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钗正面亭台楼阁错落排列,小桥流水,高阁上人们正凭栏倚窗观望桥上行走的马队。钗背面刻《三学士诗》:“冠世文章绝等伦,瀛洲学士盛时人。玉堂金马声名旧,明月清风气象新。阆苑朝回春满袖,宫台醉后笔如神,平生自是承恩重,每赐金莲出禁宸”“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长生不老年年在,松柏同岁万万春”等。

  当时的钗通常由两股簪子合制而成,离别时女子将钗一分为二,一半赠予郎君,一半自己保留,作为日后相认的信物。

  明玉珍墓金盂【元】

  1982年3月底,湮没数百年的明玉珍墓“睿陵”在江北区上横街重庆织布厂的施工现场中被发现。明玉珍是元朝末年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曾率部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是历史上第一位在重庆建都并称帝的人物。明玉珍墓是重庆目前发现的唯一帝陵,也是全国罕见的农民起义领导人墓葬,出土了玄宫之碑及丝织品等,对研究重庆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明玉珍墓出土的这件金盂,口径8厘米,底径5.5厘米,高2.5厘米,重56克。敞口,唇沿,弧壁,平底,外刻有“连盘四两七钱半元”八字铭文。该盂系当年在重庆市江北区上横街重庆织布厂房子拆迁改建施工中发现的众多明玉珍墓陪葬品之一。通体素面无纹,不事雕琢,光洁润滑,规整端庄,包浆匀净,给人一种幽雅柔和之感。

  南岸区

  酱园窑址黑瓷盏【宋/元】

  酱园窑址是重庆涂山窑系的一处重要窑场,文化遗存丰富,窑炉密集,时代为北宋末至元初。酱园窑址位于涂山窑分布区南部一座名为“雕堡”的山包上。其上被原南岸区第四人民医院叠压,北、西分别与王庄、涂山湖、灯具厂窑址相望,南与重庆邮电大学相邻,文明路、祟文路大道从窑址北、西面穿过。

  为配合黄桷垭镇南山购物中心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于2003年对酱园窑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黑瓷盏是酱园窑址最富特色的器物,灰色或灰白胎,胎质较细腻,釉色多光亮晶莹,内施满釉,外施釉及底,器形丰富。专家分析,这类器物流行于宋代,且多用作茶具。

  九龙坡区

  毗卢寺遗址石造像组合【明】

  九龙坡区的毗卢寺始建于明代,清初重修,在20世纪60年代遭到毁弃。2016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建筑基址、道路、排水沟等21处,出土了大量佛教文物。

  “毗卢”在梵语中的意思是“佛光普照”。该毗卢寺遗址格局清晰,出土的石佛像、石供养人像、莲花座等佛教造像精美完整,对研究重庆地区明清时期寺庙的选址、布局和造像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大渡口区

  大树林1号墓陶器【东汉】

  大树林墓地位于大渡口区跳磴镇石盘村七组,地处长江左岸的三级阶地之上。2012年5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大渡口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大树林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为“凸”字形竖穴土圹砖室墓,墓葬虽曾被盗扰,但仍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随葬品,包括陶罐、陶钵、陶侍俑、陶鸡、陶狗、铁剑、铜泡钉、五铢钱、耳珰等珍贵文物。在墓室右侧发现的由夹砂灰陶烧制而成的陶棺保存尤为完好,为研究川渝地区汉代制陶工艺及陶棺葬的空间分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墓中随葬的陶器,多数是模型明器。例如陶鸡、陶子母鸡、陶狗等动物俑,以及各类人物俑,造型憨态可掬,栩栩如生。西汉承袭秦代墓葬礼仪,西汉墓中多随葬人物俑,直到东汉初期才出现随葬动物俑的情况。这种随葬人物俑、动物俑的行为,和中国古代“视死如生”的信仰有密切的联系。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